2019年11月26日,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的“2019中国蓝天观察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以“ ‘十四五’展望——协同、深化、突破”为主题,各方代表深入解读当下
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并对“十四五”阶段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探讨。此次会议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发起,《财经》杂志和中国环境报提供战略媒体支持。
会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在主旨发言中,从政策与经济视角,来谈及
大气污染防治的要点和关键。其中,有三个核心要点不容忽视:如何在全面推进环境治理时识别并实施成本更低的策略和措施;在强调环境政策实现效率和效果的同时,又能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应注重能够引导和激励企业与消费者行为改进的政策手段的制定和实施,进而产生长期政策效应。
当大气污染治理进入到攻坚战深水区的时候,衡量达标路径所采取的措施的社会经济成本也极为重要。她提出,当大气污染治理取得巨大成绩时,未来将进入到非常重要的攻坚阶段。随着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控制单位污染增量的边际成本在未来将不断增加,各相关主体面临的经济压力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差异性利益诉求冲突也会随之加大,这些都要被兼顾到。
对于“十四五”阶段以及长期而言,张世秋教授强调,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的路线图,不仅涉及技术可行性问题,也关乎经济可行性与实施和监管的可能性的问题。长期来看,污染控制战略和政策研判制定过程中,需要不断汲取和强化社会经济分析的视角,其原因是这既能协助寻找到低成本的污控战略,也有可能更好地发挥环境政策特别是环境经济政策释放市场和价格信号、引导长期行为转变、形成社会各主体对未来环境管理走向以及相应的市场需求的预期,进而有助于企业制定稳定的长期的绿色转型发展战略和环境行为转变。
她认为,旨在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存在多种组合的污染控制战略和路径选择,无论国际社会还是中国,由于污染源、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污染控制策略的减排以及污染防控成本差异巨大,因此审慎评估控制目标、控制策略以及相应的政策手段,有助于识别和实施低成本的污染控制战略。
因此,她建议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包括环境经济分析的研究,在未来应当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气污染控制的决策支持的研究中,至少从成本效益分析这一点上,就能够有助于大气污染控制策略的制定和改进。原因很简单,“要致力于以有效率的方式,以较低的公共财政和社会经济代价,来实现环境改善目标。”张世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