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内江市生态环境系统迅速行动、全力应对,不断强化环境监管,多措并举优化涉企服务,全力支撑保障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有力有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确保疫情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手抓、两不误”。
强化“硬监管”,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屏障。一是医废处置监管到位。严格落实“三专一及时”要求,抽调10名同志组成蹲点驻守工作组,轮流驻守医废处置企业,并在医废处置企业架设专线光纤,安装视频监控系统1套、摄像头3个,全时段、全覆盖监管社会零散医废和有害垃圾的暂存、收集、转运、处置各个环节。截至目前,累计处置医疗废物522.37吨(其中疫情医疗废物19.29吨),社会源废弃口罩3.85吨。二是废水处理监管到位。利用医疗机构污水在线监测设备,对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等7家定点医疗机构污水排放实时监控,并对辖区170家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医疗污水处理及污水去向情况开展检查,对接收医疗废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建立统一台账,督促责任单位加强消毒工作,确保医疗废水和城镇污水达标排放。截至目前,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814人次,对关键点位开展现场检查934家次。三是环境应急监测到位。全力保障18个空气、水质自动监测站正常运行,增设沱江对口滩等3个手工监测断面,对全市7家定点医院医疗污水治理设施、接纳定点医院污水的5家城镇污水处理厂开展应急监测,并在常规指标基础上增设总余氯、生物毒性指标。截至目前,累计出动环境监测人员现场采样470余人次,获取自动监测数据88000余个、手工监测数据4700余个,全市环境质量稳定、无异常。
优化“软服务”,助力企业项目复工复产。一是主动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简化疫情期间环评审查流程,取消非敏感区域的非工业类项目报告表的专家审查程序,由审批部门自行开展审核、审批,大力推行函审及“网上办理+纸件邮递”等“不见面”工作方式,对疫情防控物资生产、医疗卫生等项目建设实行“容缺后补”。截至目前,组织开展专家函审14次,“不见面”审批项目3个,帮助8家企业完成战“疫”物资生产线的新(扩)建或投入生产。二是主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主动邀请市中区、东兴区政府和内江经开区、内江高新区管委会及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召开重点项目环评推进座谈会,研究解决重点建设项目环评工作中存在的堵点和难点。同时,制发《重点项目环评工作需求调查表》,主动向全市100余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单位收集环评存在问题和需要协助解决问题,通过提前介入、服务关口前移,助推重点项目落地。三是主动服务生猪生产发展。实行年出栏量5000头及以上生猪养殖项目环评“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对养殖规模在5000头/年(生猪)以下的养殖场、养殖小区实行登记表网络备案制,将环评手续办理时限由法定60个工作日缩减为12个工作日。建立核发排污许可证绿色通道,今年9月30日前,对设有污水排放口的规模化畜禽生猪养殖场、养殖小区实行边申请、边生产;对无污水排放口的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及设有污水排放口的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全部实行排污登记管理制;今年4月30日前,对屠宰企业采取边审核发证、边生产经营。今年以来,备案生猪养殖登记表项目25个。
聚焦“补短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聚焦问题排查。制发《内江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第一轮集中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组建7个现场排查组,对各县(市、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等9个方面的突出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开展第一轮明查暗访,动态建立问题台账、立行立改,确保环境问题“控增减存”。二是聚焦问题整改。召开全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推进会,全面部署整改工作。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的通知》,以清单方式将未完成整改的任务、措施及时书面提醒相关责任单位,督促整改责任单位全力推进整改。三是聚焦污染防治。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内江市工作方案2020年度实施计划》,加快推进污染地块名录的建立。对标年度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系统梳理钢铁超低排放改造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持续推进秸秆禁烧、机动车污染防治、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各项工作。加大枯水期流域监管力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治污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工复工。截至目前,全市46个污水处理项目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