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沈阳化工大学、安徽威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宽温结构化脱硝催化剂开发及其在工业炉窑烟气深度净化中的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由北京化工大学段雪院士、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徐春明院士、北京大学马丁教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曲思建教授级高工、大唐国际化工技术研究院李春启教授级高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付玉娥教授级高工组成鉴定委员会在认真听取工作报告、研究报告、查新报告、应用报告,并审查有关技术资料之后,经质询和讨论,一致一致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强,宽温结构化脱硝催化剂制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揭示了烟气低温脱硝过程硫铵类物质沉积分解平衡决定抗硫中毒性能的作用机制,发现了偏钛酸溶剂热反应形成高强度一次纳米颗粒和保留钛载体表面羟基官能团实现浆料优良成型性能的反应效应和机理;发明了一步法溶剂热制备高活性催化剂浆料技术,开发了含水浆料直接挤出制备大尺寸、多孔数结构化脱硝催化剂短流程成套工艺,产品在200-400℃范围内具有高活性、耐磨性及优异的抗压强度;以自主开发的脱硝催化剂为核心,集成碳酸氢钠干法喷吹脱硫技术,开发出工业烟气深度净化“脱硫+除尘+脱硝”一体化成套工艺和装备。依托成果技术建成了3000立方/年结构化脱硝催化剂生产线,已生产销售近10000立方催化剂,在70余套焦炉、烧结炉等工业炉窑烟气净化中实现应用,年处理工业燃烧烟气超3500亿Nm3,占我国已安装焦炉烟气净化工程的1/3以上,技术、产品连续三年被评为焦化及钢铁行业脱硝10大品牌,并获授权国际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21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该成果是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沈阳化工大学长期坚持科教融合协同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产出的又一重要成果。自2007年以来,沈阳化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一直持续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和研究项目的合作。在宽温结构化脱硝催化剂10余年的研发过程中,沈阳化工大学先后有三名硕士研究生、一名博士研究生直接从事了该项研究,而且其中2名研究生前往日本产业开展了半年至一年的国际合作,这些毕业生目前都留在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或加入了环境行业重点企业就业。通过本技术的合作研究,从2009年至今,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先进能源技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联合在Appl. Catal. B.、Chem. Eng. Journal、Fuel等高水平英文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在《化工学报》等行业代表性中文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科教融合协同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合作,沈阳化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在过去10年已经联合培养说研究生数十名、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联合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而且于2019年作为完成单位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科学技术一等奖。沈阳化工大学2019年获得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也是重要完成单位。因此,科教融合开辟了地方院校借力中国科学院研究院所的优势创新人才和科研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出科技创新成果,实现共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