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环境的污染以及相关治理行业存在以下特点:
1) 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始于 2005年 4月,历时 8年 8个月;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污染情况尤为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调查阶段内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构成为无机物污染,其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高达 82.8%。
2) 我国土壤污染治理领域立法较晚,首部法律发布于 2019年 1月 1日,确定了我国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土壤污染治理原则。目前仍处于制度建设期。
3) 与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土壤污染结构与其有较大差异,污染责任主体确认更加困难,使得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也成为了实际买单人,同时也造成了耕地、林地等缺少商业用地价值地块治理资金乏力的难题。
4) 土壤污染治理的“治标”技术路径较多,目前以固化/稳定化技术等为主,未来在市场资本积累的驱动下,或将沉淀出更多更具有性价比的新型治理技术。土壤污染治理的“治本”核心在于将防治工作前置,即在前端做好大气/污水/固废等领域的污染治理工作。从成本角度来看,“治本”的成本或仅为“治标”的 1%,明显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
1.1 我国土壤主要为无机物污染,潜在市场空间超 5 万亿元
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落实于 2005 年 4月至 2013 年 12 月,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 630 万平方公里。本次调查土壤污染程度分为 5级:污染物含量未超过评价标准的,为无污染;在 1 倍至 2 倍之间的,为轻微污染;2 倍至 3倍之间的,为轻度污染;3 倍至 5倍之间的,为中度污染;5倍以上的,为重度污染。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 4 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调查期内,我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 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 11.2%、2.3%、1.5%和 1.1%。我国土壤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高达 82.8%。根据 2018 年中国环联统计数据公布,预计我国土壤修复潜在市场空间将达到 5.22 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