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也是全面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五年。近年来,南京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为抓手,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保护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南京市“十三五”规划中明确的4大类16项指标中,14项已提前完成,2项达到序时进度,预计可以全部顺利完成。
PM2.5年均浓度降幅近50% 全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五年来,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5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今年10月底的28.8微克/立方米,降幅近50%,PM2.5年均值指标为全省最优。环境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此外,土壤环境质量安全达标;污染减排全面深入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已经提前达到规划目标要求,污染治理能力大力提升。
五年来,南京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积极进展。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制度和“三线一单”制度,实施了史上最严“治气攻坚40条措施”“臭氧30条”,落细落实35个重点区域“点位长”领导责任制;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和工业污染,紧盯臭氧污染防治,对数百家包装印刷企业、上千家汽车维修企业开展VOCs治理。
保护生态严守红线。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红线区域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市区生态红线区域设牌立桩。江宁区、高淳区和溧水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全面推进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积极构建环保大数据平台,推动“智慧环保”建设。
野生江豚稳定栖息 长江大保护还江于民
南京是一座依江而建的城市,也是江苏省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作为长江江苏段“最上游”和省会城市,能不能守护好长江,不仅关系南京自身,更关系下游地区及更大范围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长江大保护的“一把手”负责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断面长制、点位长制以及领导挂钩负责制,持续整治修复补短板。
截至目前,国家警示片披露问题和省市自查问题整改基本完成,拆除干流岸线项目160个、退出生产岸线超30公里,生态岸线占比由51%提高到77.9%,基本建成幕燕滨江等一批沿江特色示范段。长江禁捕退捕工作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目前长江流域只有南京在市中心江段有野生江豚稳定栖息。
加快转型提质树样板,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和含金量。用科技手段解决长江生态问题,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和“生态眼”智慧感知平台。点线面结合,建设九大“城市客厅”,打造还江于民的城市滨水新空间和独具魅力的“南京外滩”。
水美南京、清水伴城 南京水环境整治提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南京认真落实长江大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部署,持续开展了一场治标更治本的水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南京境内湖泊、水库、河流众多,丰富的河湖资源和多样的水生态环境是南京“山水城林”城市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但伴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治理水环境成为城市发展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在2016-2017年期间,市水务局完成了150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率先在全省实现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标,整治工作连续被省考核评定为优秀。2020年以来,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居全省前列,市民对水环境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南京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程军向记者表示,南京在水环境整治上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主要得益于“四个坚持”:坚持领导挂帅,建立挂钩机制,有效促进了河湖水环境保护;坚持制度先行,制定法规条例,倒逼各区加快整治整改和提升;坚持系统治理,全域消除劣V水体;坚持科学管理,强化河道日常管护,加强批后监管,联合开展专项检查,从源头规范排水行为
水环境整治提升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十四五”期间,南京将奋力推动水环境治理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着力打造“安全河湖”“健康河湖”“生态河湖”“智慧河湖”“人文河湖”,为“美丽古都”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