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环境监察 » 正文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实现“自我造血” 河北围场县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双促进”

日期:2020-11-18    来源:中国环境报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0
11/18
08:5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治污设施 垃圾分类 生态扶贫

翻开贫困户朱景军家的扶贫手册,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帮扶“战果”。“领取易地搬迁新民居钥匙、领取扶贫专岗工资300元、领取农业综合补贴260.62元……”每一项扶贫记录后面都签着朱景军本人的名字。

从贫穷闭塞,到富足安乐。一本小小的扶贫手册,记录着朱景军一家日新月异的变化,更见证着河北省围场县脱贫攻坚的成效。

易地搬迁村庄换新颜

增设治污设施、开展垃圾分类,村民生态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今年82岁的孙大妈和儿媳妇正在自家的院子里打理着玉米,见到记者来家里做客,便唠起了家常。“以前住在土坯做的房子里,一到冬天呼呼漏风。现在可好了,政府给我们盖的新房子,又敞亮又暖和。”

5年前,海字村开始实施危房改造,后来又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村民从海拔1000多米的半山腰和山沟里,搬到了相对平坦的集中安置区。

如今,在安置区住上了新民居的孙大妈,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大理石地面、布艺沙发、冲水马桶、淋浴喷头……一应俱全的配套设施,让孙大妈乐得合不拢嘴,“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了,真难以想象,现在能过上这么舒坦的日子。”

过去,海字村受地理条件限制,村民居住环境十分艰苦。“以前村民都住在半山腰和山沟里,尤其是住在山脊上的11组,如果没有要紧事,村民十天半个月也不下山一趟。”村党支部书记祁海龙回忆着村子的旧貌。“住在山梁上,只能种点蔬菜自给自足,手里没有富余钱,村民的日子过得也没有盼头。”

从“茅屋”到“洋房”,易地搬迁之后,村庄旧颜换新容,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针对村内生活污水横流问题,2019年,在生态环境部的支持下,海字村实施了安置区污水无害化处理工程,集中铺设污水管网,设置户用排污井口,配套建设一体化污水无害化处理系统。“村民家的生活污水经由污水管网收集,再汇集至污水站集中处理,现在村里不再污水横流。”祁海龙说。

村庄颜值提高了,村民维护环境的自觉性也高涨了。海字村刮起了垃圾分类的“绿色风”,户内户外设有配套垃圾分类桶,村民根据“村民公约”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大家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好环境。”正在清扫垃圾的公益员对记者说。为了鼓励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能力所能及地为村里出一份力,海字村设立了公益岗。“每天锻炼身体的时候,顺手捡个垃圾,不仅能维持村里的环境,还能拿到补助金,这种好事上哪找啊。”

生态扶贫增收又添绿

“种植金莲花为村里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同时带动30户贫困户79人脱贫”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群众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实现。若想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就要以扶贫产业为引擎,拓宽增收渠道,激发贫困户的致富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海字村驻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郭鹏程对记者说。

同为贫困村的八顷村,当地因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协同推进模式而扬名海外。在今年9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中方立场文件中,八顷村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产业项目的经验做法入选《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在行动》。

“你们来得正是时候,今天是村里分红的日子,每当这时候村里就像过年一样。”八顷村村委会的办公室,被村民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数着红票子的杨占国喜上眉梢。每人600元的分红,只是以生物多样性促扶贫这根藤上结出的其中一颗“金果实”。

八顷村作为生态环境部的重点生态环保扶贫示范村,近年来,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多次前来调研,培育出玫珑瓜种植、金莲花种植、有机富硒马铃薯种植、菊芋种植等产业,助力八顷村闯出一条生态产业致富路。

兼具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金莲花,是八顷村最具代表性的物种。占地70亩的金莲花花海,到了夏季田间一片金灿灿。“我们这片土壤,适合金莲花的生长。在山上的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许多野生金莲花,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将野生金莲花的种子引下山,进行人工栽培。”八顷村村长岳俊清说。

“金莲花的脱贫效益很好,去年,金莲花为村里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同时带动了30户贫困户79人脱贫。”岳俊清说。金莲花的花期一般在40天,干花每亩产量在30公斤左右。八顷村的农业开发公司以每斤2.5元的价格,从贫困户手中收花。在盛花期,一个贫困户在田间采花大约能挣2500元左右。“我们还与医药企业合作,他们提供了兜底收购的优惠支持。干花每斤100元,加工成产品每斤能卖120多元。”

围场县通过探索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土地流转可获租金,入股合作社能拿股金,下地务工能挣薪金,盘活土地等资源能分现金。“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采花种地,一年就有1万多元的收入。”杨占国说。

依托扶贫产业巩固扶贫成果

“已成功打造6个特色村镇、20个旅游专业村,每户纯收益在1万元以上”

围场县摘掉“贫困帽子”后,依靠扶贫干部的资源力量,打开了扶贫思路,也拓宽了致富道路。

在海字村的春天,漫山遍野开满了映山红,吸引了许多城里游客来这里游玩。“城里人来这里游山玩水舍不得走,但村里没有酒店,他们只能早早返程。”郭鹏程对记者说,“为了留住游客,我们村做起了农业休闲游产业。”

随后,占地300多平方米的“馨秀苑”特色民宿拔地而起,能接待20人食宿。“民宿将雇佣一部分贫困户,前期以村集体形式经营,后期将鼓励村民在家门口自主创业,以本地资源实现‘自我造血’。”郭鹏程说。

为了防止返贫,围场县聚焦农业产业、生态林业、光伏产业、劳动就业、科技扶贫、乡村旅游六大扶贫产业新模式,培育出“百万亩马铃薯、百万只肉羊、百万头肉牛、百万亩林果、百万人次乡村游、百万千瓦清洁能源”等“六个百万”防返贫工程,为通向增收之路亮起了绿灯。

以“百万人次乡村游”为例,围场将旅游与扶贫有机结合,以坝上重点景区为龙头,带动贫困村形成乡村旅游产业。在兰旗卡伦乡的绿化苗木基地,“林中旅游”培育脱贫“土壤”,防止脱贫成果出现反复。目前,“已成功打造6个特色村镇、20个旅游专业村,每户纯收益在1万元以上。”围场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围场县还聚焦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双促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近年来,相关部门及单位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惠民政策及资金支持,让贫困县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促进贫困户增收增产。不过,脚踩贫困线的贫困边缘户容易再次返贫。”围场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围场县将投入500万元用于设立防贫保险金,以建立起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返贫的长效机制,为贫困户提前筑牢返贫“防护墙”。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