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发表主旨演讲表示,碳交易作为市场化机制可低成本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
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我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对碳市场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政策导向。”赖晓明表示,不仅可以从中看到碳市场发展美好前景,也相信通过碳市场的繁荣发展,碳交易作为市场化机制可低成本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助力目标实现。
推行碳排放权交易,环保技术先进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碳排放交易指标,通过交易获得收益,而技术落后企业则会增加购买碳排放指标的成本。这样既能控制区域碳排放总量,又可盘活企业减排动力,鼓励企业提高技术、节能减排。
自2011年10月,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省市获批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以来,截至今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92.8亿元。
生态环境部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来看,试点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碳市场以较低社会成本控制碳排放的良好效果已经显现。“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推进碳市场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
赖晓明认为,碳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合理实现碳资产价值。对此,他提出七点建议:一是科学设定排放总量和峰值;二是建立稳定的、适度的配额分配机制;三是根据市场情况优化交易模式;四是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为市场主体提供更丰富的交易工具;五是推动自愿减排和碳中和发展,增加有效需求;六是建立合理的碳市场价格评估体系;七是建立适合交易主体特征的碳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