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碳排放 » 碳排放 » 正文

迈向碳中和·天然气行业 “十四五”时期展望

日期:2020-11-23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作者:周淑慧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0
11/23
11:1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碳中和 二氧化碳排放力度 清洁低碳能源

今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能源革命战略的延伸和深化,远期深刻改变能源结构,绝大部分化石能源消费都将转变为可再生能源,对天然气是利空的。近期,特别是“十四五”期间是起跑阶段,需要为碳中和及能源转型做准备,对天然气是利好的。

天然气行业正在迎来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但其发展也面临国内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等诸多挑战。

“十四五”期间天然气行业发展机遇

“十四五”期间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从发展机遇来看,一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天然气需求内生增长空间广阔。中央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0万亿”新基建、投资与消费两大引擎将有效拉动“十四五”中国经济发展,从而有效拉动包括天然气在内的清洁低碳能源需求刚性增长。

二是国家实施清洁低碳发展战略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用不到10年时间使碳排放达峰,再经30年实现碳中和,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天然气发电投资成本低、运行灵活,其在能源转型中的桥梁作用和在电源中的支撑作用长期内不会改变。国家“十四五”能源和生态环境规划等将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具体路径,从而推动天然气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三是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基础日臻完善。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2019年国内产量增速10年来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1.5%,增储上产迈上新台阶。天然气干线管道里程超过8.7万公里,一次输气能力逾3500亿立方米,构建了天然气进口四大战略通道及西气东输、陕京线系统、川气东送、西南管道、东北管网等全国性管网系统。建成LNG接收站22座,接卸能力9000万吨/年。建成大港-华北储气库群、文23、相国寺、呼图壁等27座地下储气库,形成有效工作气量102亿立方米。

四是油气体制机制改革关键性政策落地。上游领域,自然资源部《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规定自2020年5月起开放油气勘察市场,境外进口资源取消准入门槛。中下游环节,2019年5月《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印发,同年12月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挂牌成立,今年10月实现独立运营,天然气管网、LNG接收站等设施更加公平开放。价格方面,今年3月发改委新版《中央定价目录》取消了天然气门站定价,仅保留对管输价格的管制。天然气行业迎来“主体多元、统一开放、充分竞争、有效监管”新时代。

五是全球天然气资源供应宽松且价格处于低位。2019年全球天然气总液化能力达4.3亿吨,2020年有望超4.5亿吨,已建和在建LNG工厂基本可满足2025年前市场需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东北亚LNG现货价格一度跌破2.0美元/百万英热,“十四五”期间国际天然气价格或将持续低位运行,为我国扩大天然气利用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十四五”期间中俄东线输气量将陆续增加至380亿立方米,稳定的资源和较有竞争力的价格将激发我国东北地区的市场潜力。

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面临何种挑战?

在看到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一些可能会对其发展构成挑战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首先,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给我国天然气进口稳定带来不确定性。目前,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了43%,2035年可能升至60%。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持续遭受严重冲击,主要国家经济陷入低迷,全球贸易争端加剧等因素给我国天然气进口的稳定带来不确定性。

其次,作为主要利用领域的燃气发电面临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冲击。风电、光伏发电的经济优势正在凸显,已成为全球新增电力装机的主流。2019年中国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双双超过2亿千瓦,装机占比达20.6%,已建立起支撑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的产业基础。天然气发电需要在与可再生能源融合中寻求发展空间。

此外,交通领域方面,天然气汽车面临电动车及氢燃料电池车的竞争。据工信部规划,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达25%,2030年增至40%。专家预测未来2-3年氢燃料电池将在商用车领域快速渗透,5年后进入乘用车市场。CNG汽车已处于萎缩中,LNG汽车替代重型柴油物流车虽可较好满足国六排放标准,但容易受气与油比价的制约,还需政策支持。

我国石油企业如何在碳中和愿景下推动天然气业务发展

面对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我国石油企业何去何从?笔者认为,首先,石油企业须加快业务转型升级。积极顺应《巴黎协定》要求,加快调整生产方式减少碳排放,已成为绝大部分国际石油巨头的共识。越来越多的石油公司正在加大对零碳业务的投入,如壳牌提出到2030年前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公司之一,道达尔积极发展光伏和储能等业务,Equinor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各大石油公司也都在积极开展CCS技术研发。

一方面,在传统油气业务方面,重点发展天然气及相关业务,同时要更加注重节能和提高能效,利用可再生电力减少碳排放,积极参与碳汇交易。另一方面,抓住窗口期发展可再生电力、生物沼气业务,逐步将新能源业务培育为公司新的增长点。此外,未来能源发展将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通过技术的不断更迭实现能源替代成本的降低。石油企业具备资金实力,研发能力强,未来应在CCS、CCUS和氢能技术研发利用方面加大投入,通过产学研结合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其次,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共建和谐天然气生态圈。目前,油气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政策已经落地,国家管网独立运营为新的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机遇。国际LNG资源充足且价格创历史新低,新进入或正在谋划进入资源供应主体近30家,我国天然气市场竞争已提前进入白热状态。新的市场格局下,上中下游各方互相渗透,传统供用气企业的客户关系需要重塑,由原来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竞合关系。上中下游各方须通力合作,包容发展,共同维持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再次,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虽然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主要依靠可再生电力,但风光发电存在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在利用上难以与负荷匹配的缺陷。天然气发电启停快、应急能力强,可为新能源规模高效利用提供重要支撑。传统调峰型燃气电厂和热电联产型电厂在经济上缺乏竞争力,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需要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寻求突破。

预计“十四五”后半程,中东部沿海省份电力电量供应将出现较大缺口。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东部沿海风力资源较好地区,结合海上风电规划开展天然气与海上风电一体化多能互补试点,实现气电与可再生“打捆就地消纳”。在京津冀鲁、长三角、中南等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区,支持发展天然气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助力当地分布式光伏发电消纳。在青海、甘肃、内蒙古等气源地,配套集中式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一批燃气电厂,通过气电与可再生的“打捆外送”,在为当地新能源项目有效运营提供支持的同时,实现天然气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最后,国家层面宏观统筹天然气资源进口,保障行业可持续发展。国际LNG现货价格下行,吸引了各类资本争先恐后投资LNG接收站建设。根据各地已建、在建及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LNG接收站项目情况,2025年全国LNG接收站规模有望达到2亿吨。新上项目较少在国际上签订资源长期采购协议,多通过现货或中短期协议临时性采购,但是这种靠现货增加市场供应、刺激消费的格局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建议国家统筹市场需求与资源供应,合理布局LNG接收站,避免大量基础设施建成后闲置造成浪费。另外,应将签订一定比例的中长期资源采购协议作为核准LNG接收站的条件,避免我国市场LNG对现货的高度依赖,保障民生用气的稳定供应。管输企业和资源供应企业应寻求合理模式,共同承担资源进口成本和民生供气责任,以保障整个天然气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