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级有关生态环保工作的要求,海宁市自今年5月启动的机动车维修行业污染防治规范化专项提升行动任务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所有企业维修设施设备及工艺升级改造整改全面完成。
据悉,机动车维修企业危废污染主要涉及废铅酸蓄电池、废矿物油等固废危废污染、喷烤漆废气污染和涂漆专用废水等污水废水污染三类污染物。此次专项行动由市公运中心、生态环境部门牵头,会同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住建等部门,对证照不齐全、不符合环保准入、危废或污水排放不符合标准等不规范经营行为开展联合查处,推动机动车维修行业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
到今年8月底,对全市所有登记在册的397家机动车维修企业开展全面摸排工作,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设施方面,有34家企业存在固废、危废未分类、集中放置;有14家企业废气排放未经检测或废气治理设施排气筒达不到15米标准,有2家企业存在废水直排;有22家企业未设立危废仓库,14家设立不规范。在管理方面,有55家企业存在危废标识不规范或危废台账缺失问题。在环评准入方面:有15家企业未备案或无环保准入,11家企业存在超环评经营。专项行动中,对存在问题的134家企业发出整改通知书,到目前为止,除6家企业因无法取得环保准入进行了关停外,其余128家企业均已完成整改。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污染防治长效工作机制,促进绿色维修常态化、长效化,全面提升行业环境保障能力,在此次专项行动中,市公运中心积极开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工作。一是推广维修企业使用环保型涂料,逐步限制使用溶剂型涂料;二是推广采用高涂着效率的涂装工艺,采取活性炭吸附脱附等,降低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三是推广共享喷涂模式,深化汽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I/M)制度,完善汽车尾气排放治理维护站(M站)服务网络。到目前为止,已有3家企业开始使用新材料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