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江苏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攻坚办”)与江苏省住建厅共同组织的全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无锡召开。
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江苏省城镇水污染治理工作经过持续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316万立方米/日,新建污水管网约1.1万公里,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累计达1766万立方米/日,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6%;全省共整治黑臭水体468个,整治长度达900余公里,设区市和太湖流域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为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提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今年3月,江苏决定在全省县以上城市开展以“三消除、三整治、三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要求到2021年底,全省设区市和太湖流域县级城市建成区水体主要水质指标达到或优于Ⅴ类标准,其他县(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5年底,全省县以上城市建成区重要水体达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省攻坚办专门成立了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组,同时,各地都成立了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专班或领导小组,积极推进“333”行动。2020年,江苏省确定8个城市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示范城市,并将“333”行动纳入省政府配套督查激励措施中,奖优罚劣。目前,“333”行动取得一定成效:今年以来全省消除污水直排口570个,消除管网空白区48平方公里,完成管网排查7013公里。
水环境治理,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会议指出,要聚焦“挤外水、收污水、治雨水、强管理”四个方面,把“外水”赶出网,把污水应收尽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虽然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是,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尚无Ⅰ类水,Ⅱ类水比例不高,优于Ⅲ类水的比例在长三角地区位次也靠后。面临着追兵已至、标兵渐远的巨大压力,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迫在眉睫。 而距离提质增效第一阶段目标还有差距。
“江苏历史的特色在水、曾经的痛点在水、目前的短板在水、未来的亮点在水。围绕水环境整治,我们要认清严峻形势,切实增强提质增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省攻坚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以来,全省污染减排效益不断显现。但仍有不少地区还存在雨污分流不到位、雨污管网错接混接等问题,省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也会接入一些群众投诉的因管网问题导致污水入河的线索,这些都是江苏省水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大的重要原因,要充分发挥“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继续奋斗。
“接下来,将进一步握指成拳,强化团结协作,推动提质增效工作落地实效。”省攻坚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市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全力推进。住建、生态环境等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做好各项工作。各级攻坚办要协助政府,把提质增效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现有工作机制,推动专项行动扎实有效开展,按期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