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这将为其他领域利用碳市场开展碳减排提供重要参考。其中,碳减排形势日益紧迫的交通领域就在近日举办的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2020年会上引发了热议。
众所周知,2021年,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即将结束。作为交通领域碳减排的“新势力”,新能源汽车今后将如何持续快速发展?碳市场是否可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新推手”?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在会上指出,碳交易可能是替代新能源汽车补贴非常有效的措施。建立一套符合我国道路交通行业发展现状的碳交易体系,是我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道路交通碳市场体系亟待建立
“交通运输行业既是能耗大户,也是碳排放大户,减排需求巨大。”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先进在北京理工大学近日举办的2021年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相关材料显示,当前,我国碳排放总量居全球第一,其中道路交通占交通部门总碳排放高达约74.5%,是交通领域实现碳减排的主力。
“随着我国城镇化推进,道路交通碳排放未来一段时间内还有呈增长的趋势。”孙逢春认为,在我国强调兑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当下,交通部门利用碳市场实现碳减排是非常有效、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措施。市场机制可促使控排企业低成本、高质量地完成控排目标,提升减排动力和市场活跃度。
目前我国七个碳市场试点中,虽已涉及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高排放行业,但道路交通行业并未被全部纳入。
对此,孙逢春解释,我国碳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针对道路交通行业,碳交易体系尚未建立,缺乏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配额分配技术方法支撑不足,道路交通运输行业能耗统计与碳排放核算基础薄弱,碳交易体系管控与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协调性有待提升。
反观国外,美国加州是为数不多的将交通纳入碳市场的地区。欧盟也在考虑将道路交通领域纳入碳市场。
剑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小组2020年12月中旬发布的报告《欧盟碳市场扩容:纳入道路交通与建筑采暖》显示,若将道路交通与建筑供暖两部门纳入,欧盟碳市场覆盖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45%提高到近80%,减排效果将十分显著。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道路交通行业发展现状的碳交易体系,已成为我国政府及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孙逢春特别强调。
“四管齐下”构建道路交通碳交易制度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早在2016年就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于2017年开始试行,2018年正式实施。然而至今并未正式发布。
截至目前,我国只于2018年4月起实施了旨在提升汽车节能水平、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管理的长效机制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暂行办法》,即“双积分”政策。
尽管碳配额管理顶层设计政策并未能如期落地,业界对道路交通参与碳交易的研究却并未停止。
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介绍,2020年6月30日,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与碳交易战略研究”启动。该研究项目旨在针对我国汽车领域国家级碳交易体系及平台建设开展系统研究,提出政策建议。
关于道路交通碳交易体系的构建思路,孙逢春指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入手,具体建立交通行业的碳排放税形成机制、合理的碳减排奖励机制、双积分为基础的碳抵消机制,以及以市场为主导的碳积分交易机制。
在碳税方面,孙逢春同时建议将燃油税调整为碳税。记者了解到,德国目前已经开始对燃油汽车征收25欧元/每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税。
大数据有望成核心支撑
碳排放和碳交易机制构建离不开碳排放的精准测算和统计。然而交通运输行业面临车辆数量巨大、排放源多而杂、难以统计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车辆网联化和大数据技术将有望使新能源汽车纳入碳交易体系成为可能。
“应以数据驱动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为基础和重点,建立新能源汽车碳交易体系。”孙逢春强调。
“道路交通碳交易机制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是基于车联网与实时运行的大数据排量,进行精准统计和核算。”孙逢春进一步向记者介绍,大数据可从车辆生产、使用、报废回收三个阶段估算汽车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数据平台可以作为重要的数据支撑,进行交易信息登记、碳配额核查,弥补双积分只交易到企业端的不足,并实现对终端用户的低碳出行奖励。
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大数据是支撑交通领域碳排放的核算的重要手段。在运输行业中,道路交通特别是重型商用车是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领域。在该领域,依托实时大数据支撑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的建立和校核非常关键。
王先进亦建议,应加快建立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能耗和碳排放监测评价体系,编制交通运输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指南,加快建设交通运输领域能耗与排放在线监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