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起步之年。3月6日,徐州市召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大会,徐州市市长庄兆林表示:“做好污染防治工作要瞄准关键领域,抓实重点工作,要从头抓紧、标本兼治、敢打硬仗,确保不折不扣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徐州将以碳中和、碳达峰为统领,全力抓好大气治理;突出开展水环境整治,提升水环境质量;推进土壤污染防治,防止新增土壤污染,奋力书写美丽徐州建设新篇章。
初见成效 成绩来之不易
“十三五”时期特别是2018年以来,徐州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精准、依法、科学治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转型发展明显提速,污染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圆满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目标任务。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蓝天白云成为常客,市民幸福感、获得感满满。
会上公布的一组数字印证了“十三五”以来徐州环境提升之路。去年市区PM2.5浓度50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降低1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61天,较2017年增加54天,空气质量改善达到国家和省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国省考断面水质去年优Ⅲ比例达83.3%,无劣Ⅴ类水断面,超额完成省定约束性指标。土壤污染防治平稳向好,全面完成“双90”目标。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离不开徐州壮士断腕推进转型升级,重拳出击治气治水治土,特别是瞄准空气质量短板集中攻坚,全力以赴提升治理成效。
绿色发展 推进转型升级
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区域内曾聚集大量的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企业,存在煤炭消耗多、废气排量大、产污环节多、间接污染严重、治理水平低、治污投入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空气、水土污染严重。
“四大行业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工艺设备落后,产品处于低端,污染程度高,这也是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难点问题。”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华说。2018年以来,徐州市壮士断腕推进转型升级,实现淘汰落后产能、技术改造升级、布局调整优化一举多得,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
据统计,全市18家钢铁企业共关停15家,整合成3家;11家焦化企业关停并转8家,整合成3家;62家水泥企业关停47家,保留15家;9家热电完成关停改燃;3年关闭退出化工企业151家,总量压减到71家;37个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有序实施,今年一批项目将逐步投产。与此同时,徐州接续产业加快发展壮大,2020年,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1.4%,全市产业结构在推陈出新中实现战略性调整。
优化布局、转型升级是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2020年,徐钢集团作为铜山经开区唯一保留的钢铁企业,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关停了两条较为落后的钢铁生产线。同时,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项目加快建设,建成投产后将年产550万吨优质特钢,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保卫碧水 擦亮生态底色
来到徐州新沂的骆马湖畔,只见一派“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的美景。一湖清水与白鹭云集相得益彰,引得无数游客流连忘返。在这里义务护鸟20年的朱贤征还记得,过去的骆马湖非法采砂严重、水质持续恶化,“绿色发展,重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朱贤征感慨。
水质变好,是“十三五”期间徐州生态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为了展现碧水美,徐州出台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打响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明确三年总投资75.94亿元,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与此同时,徐州市全面推进河湖综合治理,聚焦7大类68个工程项目,累计完成工程建设投资46亿元,超额完成省、市考核目标任务。
清水环绕,是百姓对绿色美好生活的期待。徐州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提升市区河道景观4条、片区水系贯通工程3个,实施县城16条黑臭水体治理;制定考核奖补办法,对市区已整治的75条黑臭水体每月监测评价,并开启沿线30个泵站进行生态补水,徐州黑臭水体治理进度和成效在江苏省领先。
此外,徐州全面推进重点水体生态环境保护“清岸”专项整治行动,针对区域64条主次河流,开展沿线两岸1公里范围内“九查九治”。目前,徐州市累计创建省级美丽宜居乡村437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15个,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7.6%。对24个省考以上断面设立“断面长”,在全市实现河(湖)长制全覆盖。2020年,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77.8%,超过年度约束性目标考核要求,无劣Ⅴ类水断面。
全力修复 唤醒沉睡土地
近年来,徐州土壤环境质量也做到了安全可控,土壤变得更为干净、整洁。
为了呈现净土美,徐州市围绕“摸清底数、预防污染、严控风险、扩大修复”的总体思路,着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全面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按照国家技术规范完成了土壤环境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全市设置国控点位120个,省控监测点位10个。以入选“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制定《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条例》,固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在市区,1555个居民小区“撤桶建点”“三定一督”工作基本完成,公共场所、公共机构、公共区域分类投放设施配置到位,日处理能力396吨的餐厨废弃物处理厂、200吨/天的农贸市场有机易腐垃圾处理设施均已建成投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体系基本建成。在农村,徐州市在全面实现“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基础上,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初见成效。
合力攻坚 确保决战决胜
虽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徐州市污染防治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步入“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坚决打好”到“深入打好”,意味着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宽、要求更高。
“今年,我们力争PM2.5浓度达到46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73.3%;确保44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由65.9%提升到86.4%,全面消除劣Ⅴ类;力争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敏亮出量化指标,他表示,今年是“源头治理年”,徐州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市县联动,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确保决战决胜。
在大气治理方面,徐州将深入推进VOCs治理,全面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不断强化扬尘治理,持续深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水环境整治将严格落实点位长、河湖长、断面长制,强化重点支流治理,严控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城镇污水收集处置,开展汛期应急防范,做好水生态监测补偿,坚决改善水环境质量。围绕净土保卫战,徐州将管好存量,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严控增量,加快提升固废处置能力。
此外,徐州将加快推进碳排放碳达峰行动,空间结构以“留白增绿”、产业结构以“上高下低”、能源结构以“节能减排”、运输结构以“多式联运”为优化方向,努力打造碳达峰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