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和生活方式变化,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结构变化,更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技术的再造。”5月18日在京举行的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迈向碳达峰:地方经济转型与能源发展新机遇”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碳中和将推进更新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碳中和不单纯是一个绿色的故事,更是一个再造中国经济的巨大机遇。”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一场任务艰巨的世纪大考。要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特别是能源的转型发展。朱民介绍,据估算,从目前到2060年,中国每年将有相当于GDP总量1.5%到2%的资金投入新能源、能源基础设施,以及碳中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转型之中,预计今年将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以后还会逐渐增加,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也会引起全面的经济变化。
对于“双碳目标”与能源转型的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碳达峰是能源革命的里程碑,也是碳中和的基础。不能把碳达峰理解成为“现在尽量用得高一点”,而是要把碳强度降低65%以上,大约相当于105亿到110亿吨二氧化碳。在他看来,要防止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关键是要防止发展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冲动。碳达峰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指向高质量发展,是产业调整的机遇。中国应借此机会逐步调整高耗能产业占比较大的现状,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从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来看,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表示,“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窗口期和关键期,期间,中国70%-75%的地区碳排放能够实现达峰,这样才能在2030年顺利实现达峰目标。他认为,全国要在2030年前达峰,意味着至少大部分东部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都要在“十四五”期间达峰。
“实际上从能源消费增长来说,中国大部分省份已经出现了拐点。”李俊峰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已经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甚至和本世纪初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过去是全面增长,现在则是由一两个项目拉动增长。所以,各地对于如何把握发展节奏,能源消费增长与否,应该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认为,若想为之后的“碳中和”争取更多时间,应尽可能将“碳达峰”的日期提前。他建议,按照空间、区位、能源和资源禀赋及产业布局比较优势,全国统筹优化不同地区在发展、资源能源和产业方面的功能,确定能源供给地区与品种格局,确定能源跨区输送通道的分布。
在业内看来,“双碳”目标下,实现电力行业转型是一条关键路径。“在电力行业转型、碳达峰的过程中,供电成本一定会上升,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希望电价越来越低,如何匹配两者的关系,需要对供电成本问题提前做好安排。”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表示,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电力行业进行转型,但在这一过程中,仍要遵循能源电力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远可持续、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电力供应这一最根本目标,以供应成本最低来优化电力行业转型的路径选择,这需要做多情景、多方案的比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