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联合浙江银保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全国率先出台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十个方面25项举措。
据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支公开信息,《指导意见》提出,力争2021年全省绿色贷款新增4000亿元以上,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同比增长50%以上;2021-2025年,全省绿色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2025年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较2020年翻两番。
《指导意见》明确,建立信贷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正面清单,支持省级“零碳”试点单位和低碳工业园区的低碳项目,支持高碳企业低碳化转型。
《指导意见》强调,推进全省碳账户体系建设,力争到2021年末,建立碳排放重点企事业单位碳账户;到2025年末,实现排污许可证重点管理企业全覆盖。
《指导意见》要求,强化考核评估和正向激励。金融管理部门将评估结果作为央行政策工具运用、央行评级、监管评价、服务实体经济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近期,碳中和的理念在金融行业得到了广泛普及,多家金融机构已经针对碳中和的落地采取了行动。
4月初,江苏银行在南京举办了金融服务“碳中和”行动方案发布会,江苏银行行长季明宣布江苏银行正式采纳《负责任银行原则》,并正式发布国内银行业首个“碳中和”行动方案。根据江苏银行披露的“碳中和”行动方案,“十四五”期间,江苏银行计划推行的气候融资专项支持额度不低于2000亿元,清洁能源产业支持额度不低于500亿元,将帮助社会碳减排超1000万吨。
平安证券研报显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目前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绿色金融将在弥补资金缺口上承担着重要角色,未来需要投资的重点行业:一是清洁能源,光伏和风电是重点,2020-2030年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平均每年需增长110GW;二是制造业,未来有可能开始新一轮的压降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但这也会带动相关行业的设备更新需求,参考2018年供给侧改革对制造业投资影响的经验,碳达峰碳中和每年可能将至少创造5500亿元的设备更新需求;三是绿色建筑,测算2022年新建绿色建筑的建安投资规模达4.3万亿;四是绿色交通,中国需在绿色交通上的投资规模预计在20万亿左右;五是技术固碳,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带动成本下降的情况下,按目前成本区间中值估算,2050年中国CCUS项目运营成本在2300亿到4500亿之间。
在更多的金融资源逐步投入支持“碳中和”的背景下,相关新能源企业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国内碳中和目标的落地将进一步登上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