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碳排放 » 碳排放 » 正文

漫谈总量控制与配额分配,碳中和只是折中方案

日期:2021-07-12    来源:老汪聊碳中和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1
07/12
09:0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配额 碳中和

先借用之前写的一篇微小说“吃鸡”内容来开篇。

富人、穷人和智者在沙漠中迷路且快饿死了,突然出现一只鸡,于是大家商量怎么来分这只鸡。富人愿意拿一半财富出来分给智者和穷人,自己拿走大头。智者以只有自己能带领大家走出沙漠为由,想拿走大头。穷人只认平分这个死理,多的不要,少了也绝对不干。

如果是你,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如果还有一位拿拳头说话的武者,你觉得他会怎么分?

好,现在开始正题。

我们都知道,目前的强制碳市场基本都是基于总量控制的碳交易市场。其核心就在于总量的控制与配额的分配。但是刚接触的人总觉得这个玩意听起来陌生、说起来拗口、理解起来费劲。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我们没有梳理这个总量控制的前因后果,如果我们从总量控制的最初源头一步一步往下梳理,就会发觉碳市场也就那么回事。

最源头的总量控制当然是整个地球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这个总量控制的目标是要将温室气体控制在温度上升幅度在1.5℃以内,换算下来大约是4300亿吨。注意这不是年排放总量,而是今后所有时间内的排放总量。

确定总量后,我们就要进行配额分配了,全球190多个国家如何分配这4300亿吨?好像没听国际上讨论过这个问题。事实也是如此,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提过这个分配方案,我们也能预期这个分配方案无非就是是按照人头分、按照经济水平分,按照历史排放分等等,但可以预见的是,绝对不可能达成全球所有国家意见的一致。

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还得继续做下去,所以大家提了个折中方案,那就是碳中和(你没看错,碳中和是折中方案)。

碳中和总体来说并没有把这4300亿吨分配下去,而是让所有国家在30到40年的时间先把自家排放清零再说下一步,在这期间暂时不设定排放上限,所以虽然意见达成了一致。但实际全球累计排放肯定是会超过4300亿吨的,预计从现在开始到全球碳中和会累计排放1万亿吨左右,所以未来还要考虑把这多排放的5700亿吨温室气体移除的任务分配问题。

所以全球的总量控制是4300亿吨,配额分配是暂时将各自的排放清零。

理论上,全球分配下来的各国配额总量就是各个国家的排放总量。但碳中和并没有设定绝对的总量,所以国家层面还得自己定。比如说中国,我们假设中国温室气体峰值排放为140亿吨,如果要在30年时间内将这个排放降低为零并且线性下降。那么每年温室气体排放要下降3.3%。这样我们就能知道未来30年每年的排放总量目标了。

下一步就是再往下分配配额了,我们假定第二年的排放总量目标是135亿吨。这135亿吨怎么分配下去呢?因为一个国家的排放源多得无法统计,全部控制基本不可能。所以控制策略是抓大放小,我们把大的排放企业放在一起集中管控,小的排放就通过大数据预测排放变化,然后通过精确控制大排放企业的排放来实现总量控制目标。

比如,峰值排放时我国纳入控排企业总排放为100亿吨,剩下40亿吨为中小企业及个人排放。我们通过大数据预测这部分不受控排放明年预计反而会增加到41亿吨。那么为了实现135亿吨的控制目标,控排企业的总量控制就是94亿吨。

94亿吨的总量定了,下一步是考虑分给企业了,在分企业之前,还有个可选项是要不要分行业。如果所有行业一视同仁就不用分行业,如果考虑每个行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对一些行业扶持而另一些行业打压,那么就需要分行业。我们这里假定需要考虑行业的结构调整。比如电力行业要快速下降,就将电力行业的年排放下降率定在10%,而电解铝因为要支持新能源设备的发展,所以可以适当放松,排放总量定在保持不变就行了。这样,每个行业的排放总量就定下来了。当然,所有行业的排放总量之和要等于94亿吨。

假如电力行业峰值排放为40亿吨,第二年降10%那行业总量就是36亿吨,下一步就是把这36亿吨分给每一个企业了。你可以想想,怎么分比较合适?

现在主流的分法是两种,一种就是每个企业都等比下降10%,刚好总量就是36亿吨,这就是传说中的历史法。这种方法很简单粗暴,操作性很强。但有个问题,就是便宜了那些排放比较粗放的企业,他们因为处处都在跑冒滴漏,可能很容易就能够减排10%,而对于本身减排做得比较好的企业,让他们再减10%就比较困难了。这就是所谓的“鞭打快牛”现象。

另一种主流方法就是根据单位产出的排放划一条平均线,然后将均线下降10%。比如所有电厂发一度电的平均排放为0.8kg二氧化碳,然后再将这条线下调10%,就是0.72kg每度电。然后发配额的时候根据发电量来分,这样碳排放比较粗放的企业配额就不够,排放比较集约的企业配额就比较富裕,避免了“鞭打快牛”现象的出现。这就是传说中的基准线法。

但这种分法比较难落地。首先它并不是严格的总量控制,因为如果发电总量增加的话,即使大家都履约了,总排放也不能控制在94亿吨。其次是因为企业的技术路径不同,现场条件不同,地区政策不同,强行通过一条基准线让所有发电企业进行横向比较比历史法还不公平。比如说让燃煤电厂跟燃气电厂比,同样发一度电燃气电厂排放少一半,那根本就没法比的。于是又整了个折中方案:我不划一条基准线,我多划几条基准线不就完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燃气电厂跟燃煤电厂单独划线,600MW以上和以下单独划线,循环流化床机组和非循环硫化床机组单独划线,1根线变成了4根线。假如一个600MW的机组,它的基准线是0.7kg/kwh,一共发了4000GWh的电,那么它分到的配额就是280万吨配额,实际排放超了就得去买,实际排放没超,那剩余的配额就是钱。

其实最早的电力行业配额分配方案高达11根基准线,哪种方案好我们在这里不讨论。我只是想在这篇文章给大家理一理这个总量控制是怎么从全球1.5℃一步一步分到企业头上的那280万吨的。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