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等单位9月14日发布的蓝皮书显示,若结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到2030年,我国利用生物质能将减碳超9亿吨,到2060年将减碳超20亿吨。
这份蓝皮书全称为《3060零碳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蓝皮书》,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松杉低碳技术研究院联合编制,并于当日在北京发布。
“生物质能是国际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可应用于发电、供热、供气、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在发布会上介绍。
根据这份蓝皮书,生物质资源来源广泛,主要包括农林废弃物、木材和森林剩余物、城市有机垃圾、藻类生物质以及能源作物等。若结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生物质能还可实现负碳排放,助力环境修复。
“在我们来看,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但远没达到充分利用的程度。”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伙伴项目主任尹玉霞在会上表示。
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生物质资源年产生量约为34.94亿吨,生物质资源作为能源利用的开发潜力为4.6亿吨标准煤。
“据我们测算,当前我国生物质资源真正转化为能源利用的还不到6000万吨标准煤,未来国内生物质能发展潜力巨大。”清华大学教授杨旭东在发布会上说。
蓝皮书预计,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生物质资源产生量呈不断上升趋势,总资源量年增长率将维持在1.1%以上。到2030年,我国生物质总资源量将达到37.95亿吨,到2060年我国生物质资源量将达到53.46亿吨。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当前,我国生物质能发展还面临着社会各界对其了解不够、产业相关标准不健全、统计监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为生物质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生物质能产业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到国家的低碳行动中、绿色交易体系中。”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任东明在会上说。
“在我国‘双碳’目标下,人们对生物质能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这是发展环境的一个重大变化。”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宝荣在会上表示。
在袁宝荣看来,生物质能产业未来的主要增长点在县域。“当前,在大城市人口密集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基本开发得差不多了。但在农村还有大量的生物质资源有待开发,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利用。未来生物质能在农村地区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她说。
蓝皮书建议,下一步,要加大对生物质能概念和应用知识的普及力度,完善生物质能产业标准体系,建立生物质能产业监测体系,打破生物质能源产品消纳壁垒等,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