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环保政策 » 大气治理 » 正文

关于《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的解读

日期:2022-05-13    来源:重庆市生态环境局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2
05/13
16:0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 碳排放权交易

关于《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解读

2022年4月,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印发《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渝环〔2022〕50号,以下简称《规划》),现解读如下:

一、背景及依据

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向世界作出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制定并组织实施《规划》,对我市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助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期。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二、编制过程

《规划》编制历经前期研究、调研座谈、组织起草、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程序。《规划》先后2次征求各区县(自治县)和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以下统称各区县)政府及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完善后,通过了市生态环境局局务会审议。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九章30节,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组织保障等。《规划》第一章,分析了我市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第二章,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三章至第八章,提出了六大类重点任务,包括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试点示范、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现代化应对气候变化治理体系等,并提出了系列工作措施和重点工程;第九章,提出规划的衔接和组织实施保障。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面开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新征程。

(二)目标指标。

规划设置综合性指标、结构性指标、重点领域指标、气候适应指标等4大类16项工作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0项、预期性指标6项。10项约束性指标分别为: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4%、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非水电责任权重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22.5%、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面积达到3350万平方米、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累计达到63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客运分担率达到60%、森林蓄积量不低于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不低于57%。

(三)重点任务。

一是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挥碳强度控制引导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统筹区域和城乡低碳发展,控制工业、建筑、交通、新基建等重点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二是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基础设施、农业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设施建设,强化森林和生态系统建设,提高人体健康领域适应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三是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培育应对气候变化创新主体,推动绿色能源、低碳交通、零碳建筑、重点行业减污降碳等关键核心低碳技术研发,推进气候友好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四是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试点示范。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开展近零碳示范建设。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推动气候友好型项目实施,探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

五是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经济政策,优化价格政策。深化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电力市场化交易等市场机制建设,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

六是构建现代化应对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提高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和监测能力,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完善应对气候变化信用体系,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认知水平。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