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利部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下称《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9638.2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7.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8310.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195.7亿立方米,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327.7亿立方米。
其中,在浅层地下水方面,2021年末与年初相比,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取的14923个浅层地下水水位监测站点中,87.5%的浅层地下水监测站水位呈稳定或上升状态。在29个监测的主要平原及盆地中,27个平原及盆地浅层地下水水位基本持平或上升,与2021年初相比,辽河平原地下水水位上升0.8米、海河平原地下水水位上升2.1米、黄淮平原上升0.8米。
地下水水位的上升,客观上昭示了我国河湖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改善,然而,数据显示,生态环境的改善仍旧面临不够均衡的现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宋献方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水污染防治正从体制机制层面整体提升。地下水位的上升也是对水体保护努力的印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水污染防治工作可以放松。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因水而兴。”宋献方认为,治理水生态、保护水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和国家民族的永续发展。多年来,我国治理地下水超采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加大节水、引水、调水、补水、蓄水力度,在水污染防治相关体制机制建立以及法治完善的基础上,举国上下正在形成守法意识和水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的社会氛围,这对持续提升水环境保护而言至关重要。
在宋献方看来,对于我国整体缺水的现实条件而言,强化水污染防治,避免地下水超采重蹈过去过度消耗、开采的覆辙,是确保水安全决策和努力发挥长远效用的关键。他认为,应将水安全视同与粮食安全一样重要加以对待,一方面,须不断强化对水体污染和过度开采地下水的治理防治,确保水污染防治始终在路上;另一方面,开源与节流要并进,要确保高效用水,让有限水源发挥更大效益,积极应对生态环境变化,提升如干旱、洪涝等灾害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