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召开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总结第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经验与成效。会议指出,全国碳市场自去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取得积极成效,初步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推动企业低成本减排作用初步显现,成为展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陆续公布本国减碳承诺以及行动路线,中国也展示了大国应有的责任,及时制定“30·60”双碳战略,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等。在各级党委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一年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截至2022年7月15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84.92亿元。全国碳市场交易“升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碳市场提供了借鉴,同时为促进全球碳定价机制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减排已成社会共识。众所周知,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来自于粗放式发展。碳排放总量不断攀升,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峻考验。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全人类行动起来。也只有形成思想自觉,减排才能取得实效。不可否认,减少碳排放需要更多的环保设施投入,这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从碳排放配额的交易就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主动意识在明显提升。
减排贵在总量控制。企业要生产,排放一定的碳再所难免。进行科学的配额,严控超排行为,是落实减排目标的关键。有一些企业的碳排量提前到达“临界线”,但也有企业用不完。通过自由交易配额权实现供需的自由平衡,既能有序地实现减排目标,也能保障企业正常生产,可谓一举两得。关键要严格“打表”,避免弄虚作假。
环保关键在于持续。万事开头难,要坚持下来更难。尤其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局地疫情发生影响着公众的消费信心。广大中小微企业生存困难背景下,继续紧守减排目标考验着政府的环保定力。美好的环境是生存的根本,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要坚信风雨过后有彩虹,减排付出的牺牲一定能换来更大的收获。
当然,减排不能机械地堵、一味地限,而要推动生产方式转变,借助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甚至走绿色经济道路,让人民既有物质保障又拥有美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