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青海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青海这十年”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专场新闻发布会。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庆元介绍,这十年,国家生态战略在青海湖加紧落实,国家公园创建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加速恢复,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蓄水量不断增加流域水质保持稳定
十年来,青海湖蓄水量不断增加,流域水质保持稳定,草原综合植被盖度逐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显着改善,流域80%以上的面积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原真性。2021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较2012年增大5.1%,达到4625.6平方公里,水位增高2.18米,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哈尔盖河、泉吉河、布哈河等8条入湖河流监测水质达到II类以上标准,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青海湖周边草地覆盖面积占比从2012年的57.6%上升到70.5%,退化面积占比从31.4%下降到23.7%,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60%、湿地保护率达69%。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实施草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地建设等重点生态项目。完成二郎剑污水厂提质增效项目,建成3个小型污水处理站、1座污水处理厂、7个垃圾卫生填埋场,青海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维管束植物达74科269属759种,野生脊椎动物达27目70科209属340种,鱼类资源达2科3属8种,鸟类种数达232种,“青藏高原基因库”名副其实。2021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从2012年的3.4万吨恢复到2021年的10.8万吨,增长了2.2倍;普氏原羚数量从2012年的750余只恢复到2021年的2969只,增长了2.96倍;湿地栖息水鸟数量较2012年的26.2万只增加1.2倍,达到57.1万只。
国家公园创建取得进展科技支撑不断加强
近年来,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及设立方案、符合性认定报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报告全面完成;青海湖水位上涨趋势研究、自然保护地标准体系建设、生态管护岗位设置、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本底调查等工作全面完成;涵盖保护、规划、管理、利用等方面的机构职责边界、绿色发展等重点课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综合科学考察、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立法前期研究等工作全面启动,国家公园创建基础不断夯实。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03所等众多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科技支撑不断加强。
2015年、2017年,青海湖被评为全省十佳科普基地,201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湿地科普场馆,2018年被授予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基地。2022年4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复函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式进入创建阶段。
构建绿色发展产业体系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立足青海湖特有资源禀赋,构建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助力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实施了一批生态旅游项目,推出了一批生态体验、生态科普、生态研学、生态体育等精品线路。启动建设普氏原羚野外观测基地、普氏原羚科研救护中心、湟鱼洄游观赏基地三个生态教育基地。
2011年青海湖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2014年被评为“中国摄影创作基地”和“美丽中国十佳旅游景区”,2015年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十年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2012年至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人数1607.8万人次,累计创造旅游收入20.42亿元,带动近2万人就业,让群众在生态保护共治共享中实现了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