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州市聚焦高质量生态环境产品需求,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通过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以前困扰居民生活的黑水河、“龙须沟”,如今河道通畅、碧水悠悠,一幅幅“水动、鱼游、景美、灯亮、绿道通”的生态秀美画卷正在宿州徐徐展开。
“五大工程”构建前端“正本清源”。近年来,宿州市围绕“截污、控污、减污、清污、治污”五大任务,坚持水岸同治、水陆同治原则,以问题为导向,实施正本清源“五大工程”。实施方案优化工程。成立由建设单位、项目单位、设计单位、科研院所组成的专家团队,对治理方案进行评审论证、深化优化,确保“药方”精准、“药到病除”;实施房屋征迁工程。累计拆迁14处棚户区,房屋拆迁面积达45万平方米;实施地下管网排查工程。以入河排口为起点,追根溯源,制订“一口一策”治理方案,累计排查雨水、污水管网860公里,各类窨井4650座;实施管网病害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新建污水管网49.8公里、错漏节点改造496处、管网病害修复达320公里;实施雨污分流和管网能级提升工程。完善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实行地下管网动态监控、智能管理。实施污水管网及泵站提升、小区(城中村)和独立排水户雨污分流等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151个小区和300余个独立排水户雨污分流改造工作。
“五大建设”完善中端“休养生息”。聚焦河道水生态,完善系统全链条,以实施“五大建设”为抓手,构建和完善水系“休养生息”生态圈。实施中水补给建设。为增强水动力,营造水环境,在城南污水厂扩建一座日产10万吨再生水厂,在汴北污水厂新建一座日产5万吨再生水厂,敷设4条再生水管线,总长度达32.4公里。设置6个补水点,每年补给河道水量达3000万平方米;实施生态公园建设。将再生水引入公园,形成水景观,然后通过湿地径流、过滤沉淀、排毒解毒后流入河道,滋补涵养河道水源。规划建设三八河生态公园、汴北生态公园,两个生态公园总占地面积达16万平方米;实施生态调蓄水建设。新建6座、维修7座调蓄水涵闸,按照统一调度、分段控制、阶梯流水原则,实施智能管控、在线管理,全时段控制12个水体的水位、流速,保持水量水质动态平衡;实施水生态建设。增设126台增氧曝气装置、种植150万株水生植物、放养30余种水生动物,构建完整食物链、生物链,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实施绿地景观建设。运用海绵理念,建设初期雨水收集池、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减少水体面源污染和初期雨水污染。截至目前,沿河新建15个游园、100万平方米绿地,生态驳岸80公里,绿道贯通74公里,黑臭水体已成为宿州城市休养生息区、生活休闲综合体。
“五位一体”落实末端“严格管控”。多年来,宿州市坚持结果导向,创新“法治护航、智慧管理、绩效管控、河长融入、群众参与”五位一体新举措,推进城市黑臭水体长“制”久清。完善体制,法治护航。划定职责边界,组建水环境执法中队,出台《宿州市主城区排水管理办法》,实施黑臭水体常态化监督管理;智慧水务,科技管控。建立智慧平台,完善在线监控八大系统,通过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数据共享,实现全河道、全流域运行监管、生产调度、水质检测、保洁维护等在线监控;拉升标杆,绩效管控。出台实施《城市黑臭水体绩效考核办法》,拉升水面保洁、绿地养护、排口治理、管网淤积、水质达标等级,组织第三方不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日常运维考核评估,严格落实PPP项目绩效付费制度。河长融入,协同监管。将黑臭水体纳入河长监管范围,建立三级河长工作协调、信息沟通、工作联动机制,推进政府职能在监督中服务、服务中监督。群众参与,共治共享。健全机制,公众参与,定期制作刊播《共话家园·黑臭水体治理》电视专题,邀请群众“走进黑臭水体现场”,畅通电话、网站、微信监督渠道。建设“城市黑臭水体科普馆”,普及黑臭水体治理常识,引导公众“不忘过去,珍惜现在”。2019年,宿州主城区12个黑臭水体全部通过省住建厅和生态环境厅的联合验收,水质四项指标合格率达100%,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