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数字中国、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要求,高质量做好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工作,进一步推动改革争先创优,加强改革经验推广推介,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为浙江“两个先行”提供支撑保障,特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办公网”“浙江省生态环境政务网”和“浙江省生态环境厅门户网”“改革之声”栏目,择优登载各地各单位改革工作的创新做法、亮点成效,并同步推送省厅“官微”,供各级交流借鉴、互促共进。
为有效治理大气中存在的问题,义乌市以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工业源、农业源、扬尘源、移动源等治理为目标,创新开发“清新空气提升”应用场景,通过跨部门无感归集污染源数据,并以此为核心开展业务和流程再造,实现废气源头治理、超标智能报警、多跨协同处置及整体画像治理等功能集成。目前,已在大气治理数字转型平台的基础上,上线“一综合、四具体”驾驶舱,综合展示报警情况、多跨协同任务、处置情况分析等内容,实现高效治气。今年以来,共发现小区域空气质量异常点位25个,报警214次,开展针对性研判处置41起;“秸秆处置”监控全市秸秆焚烧情况产生报警数3327起,处置率达99.5%。
一、构建天眼密网,实现大气环境监测感知网络全覆盖。
构建全天候、立体化、全方位的大气环境感知体系。一是综合集成基础监测站点数据。将18个空气自动监测站、3个空气清新站、7个重点污染源废气自动监测点、4个机动车尾气移动遥感监测车等基础站点数据接入涉气数据平台。二是创新延伸感知网络。创新性地建设66套六参数大气微型站,分布14个镇街的工业区、住宅区等敏感点位,形成网格化精准监控体系;建设32套区域高空视频监控,实时反映人口集中区垃圾秸秆焚烧等烟雾产生状况;全市392家VOCs年排放量1吨以上的企业安装生产、治理设施工况在线监控,实时监督废气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三是积极打通部门涉气信息系统。对接建设局系统,实现2万平米以上建筑工地PM2.5监测微站全覆盖、全共享;对接政法委,实现综治视频监控共享,为大气污染溯源提供线索;对接镇街,接入10套道路扬尘PM2.5监测数据等。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已延伸至镇街区域、森林公园、建筑工地、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等各个层面,形成“天眼密网”密切监测监控全域空气质量状况、大气污染情况,大气环境监测感知网络逐步实现全覆盖。
二、打造智慧大脑,实现应用场景实时融合分析预警。
建成“清新空气提升”应用场景,为“蓝天保卫”信息集成、分析、预警创造智慧化、可视化的“作战指挥图”。一是推动涉气数据“一站集成”。建设大气环境数据库,在汇集上述所有感知网络的监测监控数据信息的同时,统筹整合跨部门、跨系统、跨层级的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打破涉气信息孤岛,全面梳理对接生态环境部门内部9个科室以及农业农村、建设、公安等治气协同部门的500余项涉气数据,促进业务有效协同与深度融合,为决策分析提供依据。二是推动大气状况“一图可视”。构建“一综合、四具体”驾驶舱,通过“一张图”实时展现全市空气质量各项指标情况,点状体现全市感知点位的动态监测监督信息,并结合气象图层分析污染物动态扩散情况,为决策指挥提供可视化参照界面,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大气治理和决策的“智慧化”。三是推动智能分析“一触可得”。建成综合智能分析平台,针对空气质量优良率、污染物浓度变化等实现立体化监测分析,各类污染物同比环比情况等实时更新。基于监测数据连同外部数据,实现超标自动预警,并以污染源监管为重点,通过模型综合分析污染来源、污染成因等,智能分析信息一触可得。
三、推动流程再造,实现数字赋能有效助力蓝天保卫。
一是业务拆解流程再造。按照V字模型方法,对大气治理的核心业务进行全流程细分拆解和重构再造,目前已打造“工业VOCs管控”、“小区域空气质量管控”、“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和“秸秆处置”4个多跨智能应用场景。其中,“工业VOCs管控”对全市1934家涉VOCs企业通过分类治理、用电工况报警、错峰生产预警等功能模块进行管控,企业处理设施工况报警数由原来每天100多起,下降到每日2-3起,工业VOCs企业“三全”协同管控机制逐步形成;“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接入1300余台非道路工程机械卫星定位,实时掌握作业工地位置和运动轨迹,通过电子围栏、赋码管理、抽查抽检等对非道车辆实现精细化管理。二是建章立规改革突破。蓝天办统筹推出综合利用收集转运制度、秸秆焚烧协同处置机制、秸秆焚烧高发易发区域预判机制、工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制度、活性炭更新提醒制度、大气VOCs走航协同管控机制等一系列配套机制,各部门各司其职、责任到人,构建共建共守、协同推进、协同治理的“作战”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