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宿迁市抓牢生态环境部“一市一策”科技支撑机遇,不断提升科技治气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多措并举促减排,治污发展谋双赢,全力守护“宿迁蓝”。
“十四五”以来,宿迁市PM2.5浓度同比2019—2020年改善21.1%,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11.1个百分点;PM2.5改善幅度由“十三五”全省第11跃升为全省第2,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幅度由全省第13跃升为全省第2,进一步夯实了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底色。
推动源头治理,助力绿色发展
近年来,宿迁市在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牵头的“一市一策”研究团队支持下,确定“强源头治理、盯大户减排、促集群提升”的工业源治理策略,坚持用源头治理思维推动治污减排。
沭阳县“苏匠喷涂绿岛”、泗阳县“绿享喷涂中心”项目接连落地,工业“绿岛”的建设为周边50余家企业提供共享喷涂服务与污染治理设施,破解中小企业“治污要赔,不治要停”的困境,年减排挥发性有机物(VOCs)超过350吨。
截至目前,宿迁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一市一策”专家团队现场帮扶企业百余家,提出整改建议600余条,指导企业源头减排、科学治污。江苏雅泰产业园有限公司采用先进的机器人喷涂技术,无组织废气收集效率较以往人工喷涂的50%提升至90%; 此外,市生态环境局指导培育“绿色标杆”示范企业14家,通过正面清单管理等正向激励措施,推动重点企业主动提标改造并发挥示范作用,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二氧化硫减排170.7吨/年、氮氧化物减排390.8吨/年,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工业围城的困局。
筑牢感知基础,实施靶向治污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看得见”才能“打得准”,科学有效的污染研判和精准快速的环境感知是实施靶向治污的有力保障。
在“一市一策”研究团队支持下,宿迁市结合交通流量信息、卫星遥感裸土监测图像、企业用电量与排放在线监控数据等,构建了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污染源动态排放清单,实现各类污染源排放动态感知。
“今日机动车晚高峰流量环比上升20%以上,西湖路与黄河南路拥堵对宿迁学院站点空气质量影响显著。”研判人员在办公室就可以掌握各类污染源排放情况,污染成因分析与溯源诊断能力显著提升。
专家团队协助宿迁市建立了“三位一体”溯源监管体系,“面”上利用卫星遥感、网格化监测、小尺度溯源技术识别高值区域,“线”上利用VOCs地面走航、无人机高空巡查、道路传感器移动监测等手段精准溯源,“点”上实时播报高排放污染源预警信息并利用便携式仪器现场测试,快速锁定异常排放点位与超标违规行为,逐步实现排放监管动态化、靶向调控精准化。
此外,随着气溶胶激光雷达、VOCs在线监测仪等先进装备的引入,以及主城区100个降尘缸、11套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建成,10273个点位治理设施用电监控与2215家餐饮油烟数据联网预警,宿迁市持续补齐监测短板、筑牢感知基础,大气环境监管能力大幅提升。
深化协同控制,推进精细化治理
保持力度,延展深度,拓展广度,“十四五”要用更高的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宿迁市持续深化NOx与VOCs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积极探索城市区域氨等污染物减排路径。
挥发性有机物管控是宿迁市臭氧污染的关键前体污染物,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短板。面对其排放底数不清、治理基础薄弱、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一市一策”研究团队开展地毯式排查与分物种测试,建立了涵盖1180家企业的VOCs分级管控清单,抓住反应活性高、臭氧污染贡献大的“牛鼻子”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与精细化治理,探索出一条活性VOCs减排路径。2021年,宿迁市臭氧浓度同比下降7.6%,居全省第 2位。
随着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工作推进,NOx 减排取得显著效果,而脱硝设施粗放操作引发的氨逃逸问题却被忽视。宿迁市生态环境局立即要求全市34家重点企业改进喷氨工艺,江苏蓝色玻璃集团有限公司氨排放浓度从1515mg/m3降至8mg/m3以下,城区氨排放高值热点逐步消失。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省级层面及生态环境部的关注,为开展城市地区氨排放控制提供了有益探索与试点经验。
治气之路,久久为功。下一步,宿迁市将以“钉钉子”的精神和“啃硬骨头”的作风,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