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庆市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 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安庆市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 年)〉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月17日
安庆市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 年)》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 年)》在我市落地落实落细,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把安庆气象事业融入安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气象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构建更高水平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智慧精准的气象业务体系、普惠共享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规范有序的气象治理体系,深入落实市政府与省气象局签订的共同推进安庆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合作协议和《安庆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形成安庆气象事业开放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庆建设提供坚强的气象服务保障。
(二)主要目标
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保障作用更加凸显。到 2025 年,建成更加完善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业务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气象现代化水平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到 2035 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气象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结构优化、功能先进的监测系统更加精密,无缝隙、全覆盖的预报系统更加精准,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坚持科技领先,增强气象科技协同创新能力
1 . 加快气象应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制约我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支持开展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开展长江、华阳湖、菜子湖等水系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发展流域生态治理气象监测评估技术,加强长江流域气候规律、气候变化、天气机理、气象灾害发生机理和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等基础和应用研究。开展联合试验研究,加强协同观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气候变化应对、人工影响天气、气象装备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聚焦智慧气象,发展用户需求智能感知、信息精细精准推送、服务产品智能化制作、服务行为智能分析等技术,提升气象服务智慧化管理能力。(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坚持创新驱动,提高气象核心业务水平
2. 健全精密气象监测网络体系。按照相关规划统一布局,统筹建设全市天气、气候及气候变化、专业气象观测网,形成陆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补齐长江、华阳湖、菜子湖、库区、山区等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易发多发区气象监测短板。提升监测预报预警快速融合更新、暴雨诱发洪水、地质灾害预警能力。推进 X 波段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加密建设,逐步实现 X 波段天气雷达县域全覆盖和自动气象站行政村全覆盖。发展基于 X 波段雷达、风廓线雷达、三维闪电定位、大气电场仪等的气象探测,强化雷达和卫星遥感综合应用。推进气象探测装备计量检定能力建设。健全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监测盲区、高发区和敏感区的天气监测网,完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站、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站、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站等建设,实现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全覆盖。发展社会气象观测,推进观测数据的收集与应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
3. 构建精准气象预报系统。强化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算法等新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提升数值预报模式应用能力。发展中尺度多模式集成预报业务,提高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精细化落区预报能力。健全从零时刻到月、季、年,涵盖基本气象要素、灾害性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影响预报的全覆盖无缝隙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逐步形成“五个一”的精准预报能力,实现提前一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一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一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一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一年预测全市气候异常。(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
4. 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应用新一代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利用应急广播等手段加快预警信息传播,针对应急管理、交通安全、城市治理、重大活动保障、应急救援等场景,为各部门提供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辅助决策服务。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互动机制,探索打造面向全社会的气象服务支撑平台,促进气象信息全领域高效应用。强化高分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专业气象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数据资源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坚持立足市情,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5.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平台,健全分灾种、分用户、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和智能决策服务供给体系。不断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针对农业、林业、交通、住建、水利、生态、保险等重点领域,构建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住建、教育、农业等部门互动共享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体系,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流域区域洪涝、城市内涝、森林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制定完善基于重大气象灾害高级别预警信息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的自动停工停业停课机制。建立健全多部门应用、多手段共享的新一代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的应用,建立气象灾害鉴定评估制度。(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教育体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
6. 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加强普查成果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和设施建设,修订基础设施标准、优化防御措施,提升重点区域、敏感行业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气候资源普查及基础信息“一张图”建设。建立重点领域气候可行性论证综合业务体系,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技术,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靶向发布能力,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和再传播制度,发展全媒体预警信息快速精准传播手段,推动“预警+行业”数据融合分析,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效果评估能力及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机制。推进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与应急广播系统精准对接。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和气象文化基地建设,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水平。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新闻传媒中心,各县市区政府)
7. 强化农村公共设施与场所雷电防护能力建设。实施农村雷电灾害综合治理工程,依据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推进乡村重点公共设施、易燃易爆场所和多雷击公共区域雷电防护示范工程建设。优化升级闪电定位网和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加强防雷设施安全检测,提升农村雷电防御综合能力。(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
8.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贯彻落实安庆市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保障体系,开展抗旱、森林防灭火、重污染大气防治等人工增雨作业,提升长江经济带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建设,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县创建工作。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开展新型作业装备试验和应用,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物联网监管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能力提升工程。(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水利局,各县市区政府)
9.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预警信息制作、发布规范。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立极端天气防灾避险制度。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督促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制度。依法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化重大工程建设气象服务保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应急局,各县市区政府)
(四)坚持人民至上,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服务供给
1 0.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形成保障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社会媒体的互动合作机制,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需求,强化市、县联动,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提供精细服务,提高城乡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和便捷性,实现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依托惠农气象APP,加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新闻传媒中心,各县市区政府)
1 1 . 实施旅游气象服务工程。加强文旅、气象信息共享,推动气象信息接入旅游信息化平台,推动旅游景区加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旅游景区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及时发布旅游安全气象风险预警。(责任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强化气象旅游资源和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创建“中国天然氧吧”等国家气候标志和安徽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等气象旅游品牌。(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政府)
1 2. 建设覆盖城乡的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加密城市气象观测站点,发展分区、分时段、分强度精细化预报预警产品。将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气候适应型城市、海绵城市、通风廊道等重大城市规划与建设项目。开展城市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服务,加强城市气象综合观测和气象灾害预报预警预测系统建设,将气象服务全面接入城市数据大脑,推进“智慧气象”服务城市交通、防洪排涝、供电、供水,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优化提升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实现重点路段气象要素实时、精准、全方位、多维度智能感知,浓雾、道路结冰等恶劣天气交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时效提升至 30-60 分钟,为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提供制度化、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交通气象保障服务。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结合防灾减灾示范村设,创建中心村雷电防御省级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多雷击村雷电防护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数据资源局、市应急局、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市局合 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气象工作统筹规划,督促重点任务落 实。加强导向引领和激励约束,构建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标及评价 管理体系。各地要加大对气象工作支持力度,积极组织推动各项 重点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统筹规划布局。科学编制实施气象设施布局和建设规 划,推进气象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深化气象服 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气象服务供需适配、主体多元。建立 相关行业气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将各部门各行业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观测网络,由气象部门实行统一规划和监督协调。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督管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加强法治建设。推动完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 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实施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 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统一发布制度,规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 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加 强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监管。健全气象标准体系。 (责任单位:市司法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
(四)推进开放合作。深化气象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 业农村、应急管理、水利、林业等部门在灾害防御、专业服务、 工程建设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配套政策措施。(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气 象局,各县市区政府)
(五)加强投入保障。完善气象双重领导和计划财务体制, 建立气象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清单,分级合理保障财政投 入。强化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更好发挥规划导向作 用。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鼓励社会资源参与气象服务供给。鼓励地方加大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的大型装备投入,加强气 象重点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和科学论证,强化重点项目的监督检 查和绩效考评。完善升级迭代及运行维护机制,支持基层气象基 础能力建设。按规定落实基层气象工作者有关待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