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稻田,密布的水网,数十座白墙黛瓦的小房子镶嵌其中,眼前就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当竹小汇初入眼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发出了惊叹。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打上“零碳聚落”标签的发展“模板”,曾是嘉善祥符荡边一个废弃的小村落,村子里烂鱼塘臭不可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
嘉善县通过对腾退村落进行有机改造,引入生态科研机构,建设竹小汇零碳聚落,全力打造示范区乃至全国首个真正的零碳聚落,推动“废弃村落”向“零碳科创聚落”蝶变实践。
竹小汇科创聚落位于嘉善县竹小汇村,总占地面积约100亩,全域实行农田降碳、建筑零碳、生态固碳,应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结合未来计划使用的氢能、生物质能五种清洁能源,通过综合应用低碳建材、光伏屋顶、地源热泵等低碳技术,预计每年光伏发电量23万千瓦时,提供碳补偿21万公斤二氧化碳当量。
竹小汇科创聚落以“无废城市”创建为抓手,在建筑建造过程中采用废旧砖瓦,运行过程中则采用智慧农田、垃圾降解、污水处理等技术,实现物质循环利用目标。
01
“智慧稻田”赋能 “无废农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引入阿里云的数字技术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植物低碳作业数字模型,竹小汇构建了1个低碳智慧稻田数字孪生平台,能联动精准灌排、无人农机、绿色防控三大智控系统和水、气、土三个在线自动检测体系,远程智能指导水稻种植工作。
在不减产的前提下,竹小汇低碳智慧农田较传统模式减少灌溉用水50%,减少肥料使用15%,减少燃油消耗10%,减少劳动力投入15%,亩均碳排放当量减少20%以上,以低碳农业助力“无废”迈出实质性一步。同时,通过植物及微生物进行多级自然净化,稻田退水氮磷含量消减30%——40%,减少水体面源污染。
02
把污水当资源再利用 中水回用零排放
项目内设置污废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50吨/天。在运行过程中,采用地埋式、小型化、分散式的污水再生处理系统,更加适合组团式空间分布的地区进行降耗应用,同时兼具坚固耐用、防腐保温、无噪运行、自动化高、操作简单等优点。
采用的HQMBR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工艺有效降解和转化污水中的各类有机污染物和氮,获得高品质的产品水。产生的中水主要用来建筑单体的冲厕,室外景观、农田的灌溉,根据测算,污废水可满足实现零排放。另外,雨水采用散排方式,尽可能地增加地面入渗,设置海绵设施,充分过滤雨水,补给地下水。
03
智慧垃圾桶+生物降解技术 垃圾减量不出村
竹小汇科创聚落全部应用无接触感应式垃圾桶,投放垃圾只需“挥挥手”就行,助力防控疫情、筑牢安全防线,另外还具有满箱预警的功能,方便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倾倒。垃圾桶上印有垃圾分类的宣传普及,垃圾桶旁设有搜索引擎台,引导群众正确投放垃圾。
垃圾处理系统中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让垃圾减量率高达99.37%,同时无需特高温加热、节约电能。垃圾生物降解技术应用整体保障废物不出聚落,厨余垃圾等通过生物降解100%在本地处理,其他生活垃圾100%分类收集处理、回用。
04
旧砖瓦也有大作为 处处彰显无废理念
在竹小汇科创聚落建造的过程中,原有建筑拆除后产生的建筑垃圾,被作为新建筑的装饰材料,实现废旧资源100%再利用。竹小汇的装饰墙、建筑外墙贴面以及道路铺装都用到了这些旧砖瓦,南坡屋面及屋檐口采用金属材料,使传统建筑集具创意性与设计感,既美观又耐用;另有两栋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房屋建筑,在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以及底板、吊顶等内装饰材料方面也都采用了大量循环利用、碳足迹可追踪的建筑建材,同时还降低建筑成本、降低建筑的碳足迹。
竹小汇科创聚落总体规划建设133栋建筑,其中超低能耗建筑102栋、近零能耗建筑15栋、零能耗建筑10个、零碳建筑6个。目前一期已建成10栋建筑,其中超低能耗建筑8栋,零碳建筑2栋。村落全部建成后,建筑总耗电可达118万/年,建筑屋顶光伏发电量达120万/年,村落能源实现自给自足。村落内电动汽车总耗电约10万/年,风力发电加上屋顶之外的光伏发电约10万/年,用电和发电完全平衡。
未来,更多的聚落建筑将以竹小汇科创聚落的数字化智能运维的经验为基础,技术体系为支撑,不断探索零碳社区、零碳园区、零碳城市的建设新模式,形成普适性、可推广性、可复制性的聚落建筑,推动成为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碳中和最佳实践,形成国际“竹小汇”建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