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大气治理 » 空气净化 » 正文

气候韧性城市应当如何建设?

日期:2023-03-25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温笑寒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3
03/25
10:3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减污降碳 气候变化 气候韧性城市

“让我们采取切实行动,使城市变得更加绿色、包容、可持续,韧性城市中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谈及韧性城市建设时这样表示。

为何气候韧性治理需要聚焦城市,气候韧性城市需要重视哪些环节,建设过程中应当秉持怎样的思路,日前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共同主办“Re:Think 2022智慧城市与韧性未来”会议上,众多业界专家围绕气候韧性城市建设展开讨论。

城市是能为减污降碳作出重大贡献的区域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城市的韧性建设被明确指出。

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的定义中,“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在白雅婷看来,这种抵御、恢复能力是城市极其必要的,原因在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今天超过一半的人类,约44亿人都生活在城市,城市是经济活动和创新的中心,也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疫情后世界各地城市发展的变化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白雅婷介绍道。

作为社会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城市是能为减污降碳作出重大贡献的区域,但韧性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建设截然不同,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反复强调这一内容。

根据IPCC报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未来将会发生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在他眼中,传统的城市建设思维更像是建造一个巨大的拦水坝,把各种各样的气象灾害和不确定性都拒之于城外。但仇保兴同时指出,这种传统的集中化、大型化、中心控制模式面对现实气候变化,正成为脆弱性的源头,气候变化风险的危害会因城市的巨大规模而放大。

亚洲开发银行前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吕学都表示,何时发生何种极端天气事件,会有怎样的强度,类似的预测目前极难实现。因此,传统的城市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对潜在风险无法控制,导致大城市在极端天气事件面前极其脆弱,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尤甚,国内部分大型城市出现暴雨洪灾便是例证。

此时,重新去思考怎么建设未来的城市,怎么增加城市气候韧性,变成了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城市孕育着我们应对21世纪挑战所需的创新和前瞻性政策,也可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白雅婷认为对于气候韧性城市建设的讨论正逢其时。

技术研究与金融手段缺一不可

在经历多样气候变化的同时,城市也需要适应气候变化以实现长久发展,但最根本措施的仍是推动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指出,截至去年年底,全球共有13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覆盖全球8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人口和GDP。各国努力的目的在于,减缓全球的气候变化,应对灾害性气象冲击以及常规环境问题,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而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贺克斌认为世界经济正从能源的资源依赖逐步走向对能源的技术依赖,新能源运用技术的掌握在气候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变得尤为关键。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分析,未来支撑碳中和的能源格局是以风光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为主的新格局。非化石能源的资源量是足够的,且分布并非极不均匀,这种资源供给情况意味着世界各国都有机会发展风光资源,且发展质量取决于谁能够抢先建成大规模的使用新能源的技术体系。”贺克斌表示。

除去新能源技术研究开发,金融在气候韧性城市建设中扮演的作用也屡被提及。吕学都指出,《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强调金融手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金融不是光靠印钞和发钱,需要通过政策来引导钱流向合适的方向。

新华三集团数字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岳鹏同样认可这一观点,他认为金融是解决资源错配的过程。通过金融的手段,能够高效配置资源,打通各维度堵点,实现最终极的利益一致,促进产业的高速发展。

清华大学的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投资测算结果显示,为实现2.0℃温控目标,中国2020—2050年总投资需求将达到127万亿元,约占2020—2050年累计GDP预测总量的2.7%,低碳对新经济发展动能的金融拉动态势非常明显。

坚持正确的“创新”“生命线”理念

事实上,作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项长远的、具体的战略措施,气候韧性城市建设本身充满着不确定性。基于此仇保兴认为,韧性城市建设只能是渐进性的,干中学,迭代式的。

但在整个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必需的。仇保兴指出,韧性城市是一场观念的变革,是一场体制的变革。需要通过坚持民众的主体性,各节点的主体性、多样性、自治性等第三代系统的设计原则,开拓未来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思路。

他提出,要建立韧性城市设计研究的新机构,摆脱原有观念的束缚,对原来一些规范、标准、技术路线适当的扬弃,拥抱接受新的思维、思路和模式。

但这种创新,不是一次到位、立刻替换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替换工程。成都菱重高投科创中心投资总监万健敏认为,韧性城市对于城市的改变,应当更多的是在旧城的更新中去做新的规划,逐渐摸索城市韧性的度,使其适配于城市的发展。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主任刘岱宗同样认为,韧性城市建设的创新并非一定是昂贵的、高精尖的东西。他以2020年美国纽约清凉屋顶的计划举例,为了解决高温的问题,纽约市发明了一种反光涂料涂在屋顶,测试下来能削减10%—30%空调使用。“韧性城市建设中,如何让城市的韧性治理更可负担,更容易成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同样值得倡导和关注的。” 刘岱宗说。

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同样重要的还有“生命线”意识。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原参事刘燕华指出,生命线工程体系是韧性城市的基础。城市的脆弱点在哪里,治理成本有多少,只有对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盘点清楚,构建系统整合,才能逐步进行弥补短板的规划和改善。

岳鹏介绍,只有对城市情况时刻掌握,我们才能在极端天气下对城市受影响程度进行推断。而做到这些,需要海量数据、实时感知、数据推演,目前我们仍处于大量数据的积累的过程,仅仅是韧性城市的起步阶段。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