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垃圾的处理困境
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是基于环境、健康、资源压力而出现的,治理规划是基于复杂特定政策、环境、时代以及技术水平而制定的思路。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应该是开放、科学、可拓展的,随着时代、生活垃圾特性以及需求的不断改变与提升,应该分阶段、分等级、分区域、按步骤、循序实施。整个规划、治理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修正与规范。
规划思路与体系建设的支撑或者依据是试点城市或区域试错与修正、调整的结果,试点需要建设实实在在的技术、模式与案例,再科学评估、总结再修正。比如简易填埋→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分类治理+分质回收→低碳治理→……的演变过程,是基于认知、科技、经济与现状的改变替代的,但是演变过程一定会有共存的时间区间需要总结、论证、评估,且总结、论证、评估的标准、指标、权重也会不断变化与优化。最初是仅仅基于经济效益来衡量技术与模式,后来考量因素增加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现在把碳排放水平与要求明确提出来,未来可能还会提技术生态、道法自然等更高更安全的目标。
因生活垃圾导致的环境、健康、资源问题可能会反馈社会发展的方向。比如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未来可持续发展问题,但二者一定还是会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所以不必计较现在哪种规划、哪种体系、哪种技术和模式的优劣、好坏、先进与落后。也不可能全要素去甄别、鉴定。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现有规划体系内,依据现有技术、模式解决现有问题,解决过程出现的新问题再通过技术、工艺模式创新稳定解决后,然后论证、评估调整原有规划体系。
现在的困境在于依据原有的规划、体系所实施的技术与工艺已经出现问题,且动摇了经济治污的根本,造成了不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仅仅只能依赖高价输血补贴才能维持,更谈不上品质、低碳的深层次要求。焚烧发电→分类治理+分质回收→低碳治理的递进发展遭质疑,治污乱象迫使人回归思考治污本质是什么?
2治污本质思考
首先,一定是规划、体系出了问题。规划、体系在实践中出了问题应补充修改机制,试点城市的真实执行情况是不是按照规划体系落实的?执行落实过程出现的问题有没有及时修正与调整规划体系?试点的时效安排是否合适?延长一点试点时间新出现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创新解决?
其次,是规划体系的支撑案例和依据是否是系统、全链条论证、评估,国内空白的情况下“拿来主义”是不是全搬照抄?国内的实际状况包括饮食习惯引起的原料性质、气候、出路、边界是否水土不服?模式、技术创新是否是从治理系统中找一个解决囊括了整个治污的分、子系统的创新?目前基本都是片面的解决了一个或者几个问题,其它的问题(有技术问题也有政策问题还有出路问题)还存在项目就上马了。实际运营状况是所有问题都必须面对,比如说焚烧工艺的炉型、烟气、渗滤液搞定就上马,飞灰、炉渣出路问题以及渗滤液处理所产生的固废问题均没有体系、统筹、妥善、安全解决;易腐垃圾仅仅把固态有机质问题以堆肥、养虫或者制饲料等技术解决、或固态有机质与水的问题以厌氧产沼+污水处理技术解决说成项目资源化,其实臭的问题、污水处理问题、杂质和残渣的问题、运营管理问题等都是想当然的就做了,然后发现环境臭、能耗高、出路难、生产不稳定、二次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存在。整个运营现状就是应急、抢修,谁投钱谁苦。然后就打算走焚烧的回头路。没想到回不去了,只能硬着头皮撑着。关键是还有一些企业把很多钱花在形象、面子上,主业在“凑合”。
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需要务实的通盘考虑项目的全局。这个问题的责任应该在规划单位、设计单位和“专家”身上,主管部门请个咨询单位然后确定工艺路线,然后可研单位依据主管部门的“建议”做成主管部门“满意”的工艺、投资、补贴要求开始招标,投标单位抱着“占坑”的思想,想的是油的事,擦边球的事,赚钱的事。既然现有规划、体系已经对垃圾产物出路有要求,为何还要抛开现状去冒险?政策法规守底线是替广大老百姓在守,替国家守,守什么?守的是安全、健康与资源、环境!
生活垃圾治理行业兴起时间不长,但和民生息息相关,做任何决策与规划都无可厚非,但不应也不可以全部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一次性到位,也不能按照现状任其野蛮生长。应该按照各区域的生活垃圾特性、气候、经济水平、边界条件等因素分区规划,实行不同的政策、选择不同的技术、执行不同的标准,体现差异性,增强适应性、合理性;把握治污的主旨,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性。不能一窝蜂的全部上,全部执行一个标准。
再谈一下生活垃圾行业的从业者,行业面临的问题已经摆在面前,引进的效果以及现状就是如此,等待我们的是自主创新,沉淀下来,利用创新成果打造一个个鲜活典型的案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论证、评价创新的成果,给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撑,才能行稳致远。
把创新成果写在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案例上!
3新型垃圾物流站规划构想
综上,对生活垃圾出路提出如下构想——新型垃圾物流站规划蓝图。
它是“城市文明形象、环境生态健康”的标志,是城市建筑有机组成部分,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建筑外型是美丽的风景;功能是城市垃圾收运与处置的桥梁,是城市垃圾物流的分配站;是城市垃圾二次资源利用的原料库;它的目标是让垃圾由无序变有序,为后续处置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提供归类清晰的原料,上承分类与收运、下启分配与处置,是生活垃圾治理的初级前置单元,“两网”融合的支撑点!
地下或半地下建设,具有完善的环保措施:臭气收集、处理设施让臭气全负压收集后处理达标排放;不再向下水道排放高浓度垃圾渗滤液,液相密闭收集存储在收集池集中外运处理;具有环境消毒设施,没有臭气、脏水、蚊蝇。
它具有功能升级的架构,在现有处置技术基础上能灵活的拓展与提高,它是一个技术开放的、可扩展的垃圾原料库和处置技术的桥梁,能依据现有垃圾处置利用的科学途径进行分类,任何新的垃圾处置技术实施都可以从此处得到对应的分类原料。
它具有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开放的参观平台、系统的监督机制,新型垃圾物流站发挥其功能是对环境、生态、健康的保证。
4新型垃圾物流与处置的分步实施步骤
垃圾分类应该分阶段、按计划、分步骤逐步实施,在不同阶段执行不同的分类与处置标准:第一阶段执行III级标准、第二阶段执行II级标准、第三阶段执行I级标准(I级最严最准最细,III级为初级阶段)。垃圾利用技术的发展决定了执行的标准等级。
首先是第一阶段。计划在1—2年内实施,在第一阶段垃圾以3类分开:可回收物、易腐烂的湿垃圾(餐厨与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可解决垃圾臭的问题以及垃圾减量问题,以地域、片区为基础,以现有垃圾转运站为载体进行可回收物人工分选回收存储,湿垃圾机械自动分选,原有转运站的压缩减量功能升级优化,滤液收集在垃圾物流站与浆料一起存储再转运集中利用,不再排入下水道污染环境与埋下隐患,其他垃圾外运焚烧或者气化;湿垃圾分选制浆再外运利用,这样解决了垃圾分选质量、环境二次污染的问题。形成质量、数量、监督的管理数据链;为落实责任、绩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第二阶段。计划在2—3年内实施,把其它垃圾分开分为:无机垃圾、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建材化市政利用;有机垃圾焚烧或气化提供优质低价能源。
再次是第三阶段。计划在3—5年内实施,把可回收物细分,细分的程度按照处置利用的技术发展而定,可回收物如玻璃、金属、塑料、纸张、橡胶、织物、木质物等。
新型垃圾物流站蓝图的实施步骤:
首先新型垃圾物流站的建设、管理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现有的垃圾中转站遍布城市的各个街道、社区,具备建设、改造升级的客观条件,部分垃圾中转站还具备扩建整合的条件,但需要制定相应的办法与法规,使管理与监督能有效的执行;
其次挑选一个行政区作为试点,新型垃圾物流站服务半径在3-5km,服务面积在30-70km2左右,服务人口在40万-50万,垃圾量在80-100吨/日,占地面积300-500m2;
再次因地制宜的设计新型垃圾物流站,外型与周边的大格局风格协调,有机融入城市建筑的大环境中,给人不再是“脏、乱、差”的印象。初级阶段(垃圾分3类阶段)先实施环保治理,再实施功能升级,可以预见的效果是:垃圾臭的问题得到全面的控制;分选、回收工作可以全面的铺开;收集、运输的成本大幅减低;垃圾焚烧热值升高,渗滤液大幅减少,运行处理成本显著降低。在第一阶段(1—2年)生活垃圾处置基本可以回到良性循环的基础框架上来!第二阶段(2—3年)重点解决焚烧质量问题;第三阶段(3—5年)为可回收物的资源化问题,引导回收方向。垃圾的生态处置树立了目标,引导了未来发展趋势。至此,垃圾治理架构体系基本搭建完成。
新型垃圾物流站的功能是接收垃圾、分选垃圾和分配垃圾原料,依据处置技术的需要把垃圾二次精准分类。新型垃圾物流站的设立能提高收运效率,缩短收运距离,降低收运成本,控制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从餐厨厨余垃圾产生单位来讲,第一阶段按3类分类垃圾简单易行,具有推广的可操作性,且可以评估第一阶段分类的成果与制定调整第二、第三阶段实施的计划,是一个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解决垃圾出路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