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州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作为“长江经济带11省市城市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提升工作”全省唯一试点城市,我局科学谋划入河排污口监管工作,在完成太湖沿岸2公里范围内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工作基础上,推进全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一、地毯式摸排,打响入河排污口排查“攻坚战”
一是科学架构排查工作体系。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印发《湖州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重点任务、细化工作要求,并建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的领导小组,确保排查工作周密部署、高位推动;各区县分别印发子方案,形成“市级部门横向联动、区县-乡镇-村社纵向贯通”的一线排查模式,助力排查工作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市攻坚办联合市级部门成立督导组,督促指导现场工作,围绕“抓作风、督质量、促进度、搞统筹”,推动排查工作高效有序、走深走实。二是灵活运用排查技术手段。湖州市河网分布密集,太湖沿岸区域水情复杂、植被茂盛、村庄密布,加之环湖大堤的加固,排查难度不言而喻。排查人员攻坚克难,紧密依托基层力量和技术手段,灵活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人工徒步核查+疑难点位重点攻坚”的“三级排查”方式,实现“人机互补”,对排查范围内汇入河流、河涌、沟渠、滩涂、湿地、码头、工业集聚区、暗管、渗坑、裂缝等开展“全口径”排查,让每个“深藏不露”的排污口“无所遁形”,截至目前,累计出动排查人次4504人次,排查各类排口17000余个。三是搭建排查整治系统平台。整合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要求,研究开发“湖州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系统”,构建“排口一张图”“一口一档”“排口普查”“排放监测”“整顿治理”等模块,同时配套手机app端,统一排查标准,方便一线排查人员实时上传填报,并构建区县、市级部门逐级审核模式,确保每一个上报的入河排污口信息准确无误,助推排查工作“智慧升级”。
二、全过程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精简战”
一是分类开展末端排口治理。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和前期排查结果,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以截污治污为重点,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工作。当前我市尚未纳管的工业企业较少,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类入河排污口整治聚焦雨水排口。2021年以来,长合区天子湖工业园区率先开展企业雨水口智慧建设,33家重点涉水企业雨水排口在线监控设施全覆盖,通过线上预警溯源,线下交办整改,形成“发现问题-现场确认-执行整改-闭环反馈”全流程跟踪机制,助推长合区工业企业雨水排口从“人治”向“智治”迈进。二是有序推进城市雨污管网改造。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在入河排污口整治中,以问题排口为切入点,以“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为抓手,综合运用CCTV检测、声呐探测等技术对前端排污通道开展“精准把脉”,对布局不合理、设施老化破损、排水不畅、雨污混流的排污管线“对症下药”,为管网“活血化瘀”。安吉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污水管网一张图”试点建设,对县域15个乡镇街道共计1012公里市政排水管网进行了检测疏通,准确查出问题城镇雨洪排口,清掏出管网垃圾2000余吨,非开挖修复问题点位26069处。截至2022年底,全市990个“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单元全部完成,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521.62公里、雨水管网375.74公里,南浔、德清、长兴、安吉4个区县实现创建全覆盖。三是探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式。水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如何切断岸上污染源,是解决水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湖州市以入河排污口监管为抓手,积极探索面源污染防治模式,积极推广“三池两坝”等先进治理技术,完善尾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推动在60万亩养殖池塘建成养殖尾水处理设施,确保养殖尾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南浔区聚焦农业排污口薄弱环节,搭建养殖尾水监管平台,以菱湖镇杨港村现代渔业示范园为试点,推进渔业尾水数字化监管,实现养殖场排口水质数据,快速、精确、连续监测,预警预报水质污染事故,杜绝不达标排放现象。
三、常态化监管,推进入河排污口监管“提升战”
一是完善长效监管体制机制。为健全责任明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探索推进“三步法”落实排污口监督管理相关责任。第一步落实“减排”行动,即减少排污口总量,通过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依法取缔一批,最终形成需要保留的排污口清单。第二步推进“上牌”管理,即领取排污口牌照,借鉴机动车上牌制,开展阳光排污口行动,综合排污总量、排污类型等数据,树标立牌,推进“一口一码”工程。第三步出台管理办法,根据湖州市入河排污口现状,研究起草《湖州市入河排污口长效管理办法》,明确排污口排查整治、设置审批、监督监测、巡查检查等常态管理要求。二是数字赋能排污口监管。深入推进管理智慧化转型升级,通过“一张河湖总图、一个数据中心、两个管理平台、一套服务体系”的构想,建成了一个集指挥作战、信息展示、管理考核、公众参与等内容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实现太湖沿岸发展与保护双赢,南太湖新区积极打造以餐饮污水监测、雨水排口监测、污水处理厂排口监测和国控断面监测为核心的水生态数字化系统,通过整合现有平台数据,综合运用在线监控、检测设备(水位计、电量采集器、液位计等)等实现24小时不间断数据采集,为实现“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智慧化监管夯实基础。三是多跨协同助推水质提升。以末端排口整治为线索,协同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太湖蓝藻防控等,助推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底,地表水监测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交接断面满足功能要求比例均保持100%,入太湖水质连续十五年稳定在Ⅲ类及以上,八夺浙江治水最高奖项“大禹鼎”,蝉联“大禹鼎”金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