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积极积极探索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路径,不断完善治理模式,获得国家试点资格,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
开展全面摸底。深入调研、走访、监测,全面摸排农村黑臭水体1439条,科学分析成因,精准定位农村生活污水、种植业和畜禽养殖等主要污染源,明确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四项主要污染物,夯实治理基础。
探索技术路径。根据村庄位置、人口数量、水体类型和污水收集方式等因素,因地制宜,探索形成“污水集中收集+生化处理”“污水集中收集+大三格+生态处理”等7种治理方法。已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299条,初步形成体系化、系统化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路径。
完善治理模式。坚持群众路线,发动群众参与,自主试点的谯城区淝河镇冯洼新村芦草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15.68万元,采取政府和群众共担方式推进治理工作(政府出资65%、群众出资35%),赢得群众支持,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积极争取试点。成立高规格市级工作专班,强化组织保障,涉及县区通过整合人居环境整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渠道,保障配套资金需求。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将农村黑臭水体较为集中的谯城区、蒙城县、利辛县共90条水体纳入试点治理范围,开展多轮推演,以评审分数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国家试点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