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是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生物医药四大产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已有2000余家规上企业,涵盖汽车、机械、电子、食品、化工、医药、涂料、仓储物流等多个行业,形成门类齐全、链条完整的综合型经济开发区。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基于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的特征,经开区积极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部署,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优化“三废”协同控制、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减污降碳新路径,系统性推进绿色低碳园区建设。
一、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一)推进燃煤锅炉改燃,提高清洁能源供给。持续推动供热系统煤改燃工作,2022年淘汰10台燃煤锅炉累计835蒸吨,实现削减煤炭消费32万吨/年,减少大气污染物421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万吨/年。投资6400余万元实施4口地热井勘查开发,单口井每个采暖季可回收利用地热热量6.02万GJ,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600吨。
(二)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网络,提升绿色能源利用比例。利用区内增量配电网优势,以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互联网为基础,实现多能互补,提升园区用能效率。利用工业屋顶面积,系统谋划260MW分布式光伏项目,并配套建设53.5MWh储能项目。建设虚拟电厂云平台,将可调负荷、分布式电源、储能等灵活性资源聚合,实现自主协调优化控制,通过调节负荷侧用电,减少公网供电压力,满足用户绿色用能需求。
(三)加大能源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园区周边热电厂余热引入区域供热管网,每年为用户提供56万吨蒸汽,大幅降低区域采暖能耗。对区内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余热进行回收后生产蒸汽和热水,供给量212.6万GJ/年,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4万吨。充分利用千万吨级LNG接收站资源优势,建设冷能空分、分布式能源、冷热互供、智慧电站、冷能发电等项目,打造国内首个冷能梯级利用示范区。筹划数据中心余热回收,预计可回收热量8.7万GJ,满足约100万平方米住宅采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500吨。
二、优化“三废治理”协同控制
(一)深挖污染治理设施节能潜力。推动涂装车间高温尾气热量回收,预计每年回收8700GJ以上,折合减排二氧化碳957吨。采用减压精馏工艺将溶剂分离后回用于前端生产,回用率可达60%,每年减少约210吨的原材料消耗和危险废物处置量。降低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能耗,围绕经开区3100余套废气处理设施,进一步推动企业开展污染治理设施诊断、余热收集利用、优化运行等管控工作,挖掘节能降碳潜力。
(二)提高非常规水源利用比例。构建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园区再生水厂处理能力7万吨/日,园区企业再生水处理能力2.1万吨/日、年利用再生水275.6万吨。积极筹建海水淡化工程,设计规模30万吨/日。鼓励污水处理厂采用高效水力输送、混合搅拌和鼓风曝气装置等高效低能耗设备。
(三)提升固废资源化处理处置水平。以创建无废企业为契机,逐步形成接收废铅蓄电池、生产再生合金铅,拆解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等资源化利用能力。通过焚烧发电和回收烟气余热,每年发电超过7000万千瓦时,提供蒸汽6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万吨。
三、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一)实施补贴政策引导。制定政策补贴减污降碳项目,经开区累计补贴节能环保类项目1600余个,补贴金额逾6.2亿元;积极争取上级节能环保补贴资金3.6亿元。根据不完全统计,补贴项目实现碳减排超过30万吨/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VOCs)和颗粒物减排超过6000吨/年。补贴资金有力地推动企业减污降碳,切实发挥出降碳行动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源头牵引作用。
(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建立“低排放、低能耗、高收益”的评价体系,持续评选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先进企业30强,引导企业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2022年,30强企业贡献超过经开区七成税收和一半工业总产值,同时,综合能耗和新鲜水耗分别占16%、20%,大气、水、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分别占12%、15%、24%,碳排放占16%,实现经济效益和减污降碳相统一。
(三)提升智能化水平。将污染源在线排放数据和工况用电数据信息接入经开区智慧环保系统,动态监控、及时预警。探索搭建园区能源低碳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企业能源消耗数据实时监控、能源供需智能分析、能耗和碳排放水平科学评估以及碳资产共享和辅助交易。
(四)引入先进理念。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的支撑下,引入“摇篮到摇篮”(C2C)生态效益管理理念,实施“基于区域生态效益的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有毒化学品管理项目”,在全国率先启动POPs和有毒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登记管理制度与信息平台建设,减少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使用和排放,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