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环保政策 » 碳排放 » 正文

马爱民:提高CCER产品质量要强化项目业主和第三方机构责任

日期:2023-07-19    来源:碳中和专委会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3
07/19
17:5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节能降碳 碳排放 碳中和

7月17日,正在进行的2023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从北京转场上海,在浦东举办主题为“ESG引领绿色时代,共赴可持续未来”的论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我国的碳市场体系并非单一的全国碳市场,而是要形成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其他碳市场为补充的碳市场体系。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主要作用是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减排的积极性,激励低碳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降低全国碳市场企业履约成本。目前该市场一方面作为全国碳市场的抵消机制,另一方面满足社会不同主体和活动实现碳中和的需要。

当前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经历改革。主要难点在于一方面希望弱化行政管理色彩,回归自愿属性。另一方面纳入CCER作为全国碳市场抵消机制,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解决的途径是要强化项目业主和第三方机构责任,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

马爱民表示,当前我国为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在推动三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发布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目前已经在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二是修订推出方法学,目前正在对征集到的方法学进行评估、修订;

三是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交易系统和注册登记系统已经建成,将在不久后投入使用。

全国碳市场发展背景下,继续发挥地方碳市场先行先试作用

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大覆盖范围,已建成的地方市场规模可能会萎缩,因此建设新的地方市场需要慎重。但地方碳市场仍有其存在的必要,一方面地方碳市场未来可继续覆盖全国碳市场没有覆盖的行业,以及排放量低于门槛的排放源。另外可为探索全国碳市场可能应用的政策、制度、技术积累经验,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

针对碳普惠机制,马爱民表示,其本质上是一种自愿减排,许多地方已经在设计碳普惠制度。随着越来越多省份开展这一工作,其范围也覆盖到其他碳市场机制未覆盖的领域。参与的主体更适宜小微项目和个人。

企业碳排放不必然是企业一种负担,也可成为企业资产

碳市场体系的建立、完善、丰富,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于企业从投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对企业来说要制定自己的减排策略,要知道减排的潜力在什么地方,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国家的目标行业的目标政策,以及企业长期发展规划、企业技术水平,确定企业自身合理的减排目标。

“有了这样的目标任务,制定了路线图,企业要评估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这样的目标。”马爱民表示,“碳市场对于企业的低碳转型,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在作出投资决策的时候,可以把碳市场的碳价作为减排的成本参考,纳入到自己的决策当中去,国际上有很多大型企业制定了内部的碳价,作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的参考。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的经营来说,已经被碳市场所覆盖的企业,通过分析自己的减排成本,以及在碳市场当中的碳价可以作出决策,或通过自身的改造、自身采取的行动来实现减排目标,或通过在碳市场购买配额以及核证自愿减排量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对于不在碳市场覆盖范围的企业来说,可以利用自愿碳减排的机制,通过自觉、主动地采取减排行动减少自身的排放,并且从碳市场当中获取收益,进一步支持自己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关注自己产品的碳足迹,推动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低碳转型,实现产品和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减排。”马爱民表示。

马爱民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碳排放不必然是企业的一种负担,也可以成为企业的资产。企业应该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碳市场,有效的管理自己的碳资产,为企业的发展,包括为企业实现低成本的融资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气候变化是企业ESG发展的重要内容,不同城市,不同特点碳市场建设为企业进一步低碳转型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政策工具来加速推进低碳转型,实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