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近日联合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广东省水文地质大队共同承担广东省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工作,开展高精度水资源详查和地下水动态监测,支撑破解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不足困境,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顺利实施。
在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基础上,项目组坚持重点突出、继承发展、分层监测、生态优先、科学部署的原则,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基本部署单元,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地下水资源管理需求,统筹设计珠江三角洲重点区域、骨干剖面(线)和分层监测等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根据项目计划,2023-2025年拟建167个自动化地下水监测站点,并联合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部署486个监测站点,初步建成完善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网。站网密度将达到0.88孔/100平方千米,其中密度最高的广州市为2.93孔/100平方千米。
基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地质环境保护对地下水监测信息的需求,项目组创新性提出按大中型城市建成区(人口与经济重点部署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区、特大型-大型水源地分布区等三个监测区(特殊类型区),统筹部署地下水监测站网。具体为:在大中型城市建成区(人口与经济重点部署区)部署91个监测站点,在地面沉降区(地裂缝、地面塌陷)部署25个监测站点,在地下水污染区部署20个监测站点,在海水入侵区部署9个监测站点;在特大型-大型水源地分布区部署37个监测站点;在水源涵养区和农产品生产区布设地下水监测站点76个,其中水源涵养区部署50个监测站点,农产品生产区部署26个监测站点。
新的地下水监测站网部署将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地下水监测能力,推动形成统一的水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制度,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减轻和防治地下水污染及其相关的地质灾害、生态环境问题等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