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大气治理 » VOCs » 正文

伦敦大学学院:我国碳排放分布愈加两极分化

日期:2023-07-31    来源: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3
07/31
09:5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碳排放 二氧化碳 碳达峰

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在各地区之间分布不均。过往研究表明碳排放逐渐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有关我国国内碳排放转移的研究并不充分。鉴于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针对我国国内碳排放分布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更好的进行减排布局,协助实现双碳目标。2007年至2017年期间,我国国内的碳排放分布愈加两极分化。相比于我国的沿海发达地区,西北地区的碳排放量正逐渐增加。我们将这种趋势归因于工业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差距。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本研究亦通过实证数据指出,我国的碳排放将继续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

图文导读

自2007年起,中国的碳排放持续向欠发达的西北地区转移,导致消费端碳排放的不平等性进一步扩大。西南地区在2012年从碳排放净出口地区变为了碳排放净进口地区。华北地区和中部沿海地区在2017年的由碳排放净出口地区变成了碳排放净进口地区。华北地区的碳排放净出口从6000万吨减少到-2600万吨。其中,华北地区对中部沿海地区的碳排放出口减少最大,从3000万吨减少到了200万吨。华中地区虽还未实现碳排放出口的逆转,但碳排净出口的减显而易见,从7100万吨急降至1000万吨。此外,西北地区的碳排放净出口量达到了23000万吨,远远超过其它所有地区。

图1. 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省级消费端碳排放的洛伦兹曲线。在该洛伦兹曲线中,横轴是省级最终消费的累积占比,纵轴是消费端碳排放的累积占比

由于中国的碳排放已经向西北地区转移,表明碳排放的地理分布的不平等性正在加剧。我们引入了基尼系数的概念,以量化比较中国各省之间的排放不平等性的变化。修改后的碳排放基尼系数显示的是各省最终消费与消费端碳排放的分布,而不是人口与收入分布。图1显示,尽管从2007年到2012年碳排放不平等性增加了,但增量远不及2012年到2017年的增幅。2017年的洛伦兹曲线向右偏斜,表明碳排放更集中在西北地区。相对而言,中国的收入基尼指数从2012年的0.422降低到2017年的0.391,两项基尼系数的差异可能正是因为减排进度较经济发展更为滞后。

图2. 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各省消费端碳排放份额与最终消费份额的对比。点的大小代表了人均消费端碳排放量

中国碳排放的不平等分布也体现在各省之间的最终消费和消费端碳排放排放的差异。虽然一些发达省份享有高水平的消费,但与之相关的碳排放却相对较低。在图2中,位于平均线左侧的省份产生的消费端碳排放占比超过了它们的消费额占比,而位于平均线右侧的省份则相反。内蒙古是一个典型的省份,其消费端碳排放量占比远高于其消费量占比,两者的差异从2007年到2017年增加了2.8个百分点,这是所有中国省份中增幅最大的,其次是河北、山西和辽宁。另一方面,广东、北京和上海等发达省份的最终消费占比始终高于消费端碳排放占比。广东两者的差异保持在3.3个百分点,但北京和上海两者的差异在逐渐增加。此外,2007年的散点较2017年而言更接近平均线,这意味着2017年的两者的差异比十年前要大。另一个表明不平等加剧的指标是消费端碳排放占比高于最终消费占比的省份数量。在2007年,研究的30个对象省份中有17个消费端碳排放占比高于最终消费占比(位于图2的单位线左侧)。2017年,这个数字减少到了13个,其中4个(河北、山西、内蒙古和辽宁)的差异高于2个百分点。

图3. 中国各省在(a) 2007年,(b) 2012年和(c) 2017年的最终消费、消费端碳排放强度和净出口的碳排放。每个柱形条的面积代表该省份的消费端碳排放量。条形的高度和宽度分别表示该省份的最终消费排放强度和最终消费。柱形条的颜色表示净贸易的碳排放。更深的绿色意味着更大的碳排放净进口。更深的蓝色意味着更大的碳排放净出口

排放强度较高的省份在2017年向其他省份出口了更多的碳排放,但消费端碳排放却较少,而对于排放强度较低的省份则相反 (图3)。在2017年,排放强度最高的5个省份都是碳排放净出口省份,可在2017年之前排放强度高的省份并不一定是碳排放净出口省份。在2007年排放强度最高的5个省份中,有3个是净进口省份。内蒙古是唯一一个碳排放强度增加的省份,同时它也是十年来最大的碳排放净出口省份。对于北京、上海、天津和浙江等发达省份,碳排放的净进口在持续减少,十年减少量分别为4800万吨、10000万吨、3000万吨和7800万吨。相比之下,河北、河南、山西和贵州等发展中省份的碳排放净出口在十年间也在大幅减少,分别为12300万吨、10300万吨、4800万吨和4600万吨。

图4 中国各省的最终消费排放强度对比每人最终消费

人均消费与碳排放强度呈现一个倒U形的关系(图4),这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相吻合。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发达地区已经在最终消费和排放强度之间实现了强脱钩,但在像内蒙古和宁夏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这种脱钩趋势还尚未发生。因此,中国的欠发达地区仍然有很大的减排潜力。

图5. 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世界主要经济地区的碳排放净出口情况

图5展示了2007年至2017年全球范围内贸易隐含碳排放的转移情况。总的来说,中国对全球所有地区的碳排放净出口都有所减少,这与其他研究的发现一致。然而,北美作为典型的发达地区。从除中国外的其它地区进口的碳排放量有所增加,而新兴经济体的碳排放净出口也有所增加。这一结果表明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将导致碳排放向世界其它地区进一步转移。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