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突出典型示范引领,激发各地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创新机制,近期,“江苏生态环境”微信推出一批我省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供大家学习借鉴。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下南通海安市的典型案例。
探索农田退水治理“四模式”
打造绿色新海安
1.基本情况
南通海安市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末梢,受地理位置及基础设施等因素制约,多年来水环境质量改善压力较大,尤其是汛期农田退水带来的冲击,已成为制约全年水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海安全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探索实施源头减量、过程阻断、循环利用和生态修复整治工程,形成“退水导流+尾水循环”的农田退水治理“四模式”。
2.主要做法
科学探索,构建生态化排灌系统。城东镇品建村结合当地农田传统结构特点,投资1917.31万元,以2100亩低标准农田为基础,建设生态排水沟3条、排水涵闸1座、沼液池3座及沼液回收装置和自动化系统,构建高标准农田生态化灌排系统。农田两端建设退水回收装置和回用管路,退水循环利用,实现肥水不下河。灌溉期农田多余退水通过生态排水沟排入退水回收装置,通过管道输送到渠首达到循环利用,实现节水降本、控污增效。
以往鉴来,创新循环利用工程。里下河地区和省考向阳桥断面周边打造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工程,串联畅通周边各个河道,在支流与干流交汇处建设闸控,大面积农田通过支流泵站灌溉取水,农水退水排入封闭水系内其他支流,实现自然回用。
水岸共治,实施导流生态修复。在重点河道两侧建设生态缓冲带,拦截农业面源污染。试点建设农田退水生态排水系统,将稻田退水优先导流至有闸控的支流,无闸控的支流建闸或建设低位拦水坝。支流中有序种植水生植物或建设生态浮岛,重构水生态系统,提高河流净化地表径流功能。
创新管理,改变传统耕种模式。创新种植管理手段,化“零”为“整”,鼓励种植大户承包,统一耕种,方便管理的同时也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化“散”为“精”,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侧深施肥,施肥更精准;化“多”为“少”,减少直播水稻面积,减少氮磷含量极高的泡田水;化“旧”为“新”,推行循环利用新模式,降低秸秆还田量。
3.工作成效
一是降低化肥使用量。以品建村高标准农田生态化灌排系统建设项目为例,据测算,项目蓄水约15万立方米,折合降雨量110毫米,一季水稻种植期间,可削减氨氮约5.7吨,总磷约5.07吨,折纯减少复合肥使用量约34.3吨。二是提升水环境质量。农田退水治理项目实施后,试点区域水质提升较大,2022年汛期,海安市地表水综合污染指数同比改善,改善幅度达7.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