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官方发布的数据,2023年的7月正成为有记录以来人类所经历最炎热的月份(public.wmo.int, 2023),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更是直言道:“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而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经到来” (Niranjan, 2023)。在这样的背景下,气候变化的存在已基本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除了让人难以忍受的极端高温外,从美国加州的山火到南亚强季风导致的洪灾无不在提醒着世人:这个问题带来的绝不只是自然特征的改变,还会对我们过往熟悉的社会形态造成冲击。而当各国大多数民众日益关注气候变化的社会意义之时,以乔·约瑟夫(Joe Joseph)为代表的一个科学团队在近日发表了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对地球上各类生物生存带来的影响:与目前其他主要解释气候暖化对生物的环境间接影响的研究相比,该报告进一步将研究角度延伸,既重申了气候变化在宏观视角上改变生存环境的现实,同时也关注到了其对生物个体身心的直接影响。科学家们将研究重点分为营养、环境、身体状态、行为以及心理状态五个维度,同时将研究对象的范围从单一类别生物进一步扩大,旨在为读者呈现最全面丰富的气候变化与自然生态的微妙关系。
图源:Wall Street Journal
本文将在阅读该报告的基础上,对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做适当的解释,同时也会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生物进行分析。
图源:CABI Digital Library
事实上,该团队聚焦的五个重点也被统称为“动物福祉”(Animal Welfare),覆盖了生物身心范围的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的实际优劣情况则影响乃至决定了具体物种能否享受到福祉。在笔者看来,气候变化首先直接影响到的是其中的环境部分:持续高温导致植物生长受到挑战,进一步地冲击了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供应及其营养获取量;在营养缺乏的背景下动物的身体健康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样一种物理上的严苛状态极有可能会造成其心理上的起伏与不安全感,随后的生物行为也因此可能会变得异常。而这一系列的因果逻辑仅仅只是其中的一类设想,气候变化对这五个方面的单独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关于动物福祉的研究仍有待更深入的推进。本文也仅仅是在狭窄的物种范围内粗略地介绍它们面临的“福祉”挑战。
珊瑚白化:
图源:Mongabay
珊瑚白化是海水温度过高导致的自然现象,它的出现会损害珊瑚与海藻之间高度依赖的关系:由于海洋温度过高,海藻的正常生长受到制约,与此同时珊瑚发育成珊瑚礁的过程中海藻是其所需能量的主要供应源,失去了这些补充机能,珊瑚的面积面临衰退,严重时就会造成大片的死亡,呈现出白化的现象。这类现象在1990年代首次被记录,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才得到社会重视。
鱼类:
水温上升日益成为鱼类生存的威胁之一。除了引发台风、海水酸化等极端现象外,水温高企本身也挑动着鱼类脆弱的身体机能:科学家发现,一旦在温度30℃以上的水体中长时间生活,尼罗口孵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类固醇生成标记物、免疫功能和卵巢组织很可能遭受不合适的生理调节,损害它们抵抗病原和正常繁衍的能力,在这种条件下,该物种的血清应激指标、酶活性及热休克蛋白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这类冷水鱼受到的刺激则会更加触目惊心。
图源:Wild Trout Trust
爬行类动物:
全球暖化正在为爬行动物的生存带来不利的环境。爬行动物(如蜥蜴)厚实且带有鳞片的外表可以让他们在干旱的环境内减少水分流失,但过度且持续的高温将促使它们仅能在温度相对较低的微小区域活动,同时也改变了它们野外活动的时间。事实上,作为变温动物它们是气候变化下最脆弱的一类群体,外部气温的变化可能替代生物自身的机能反应,对它们原有的调节机制带来挑战。
图源:Live Science
总结:
气候变化正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动物“福祉”造成危害,本报告中采用了五种维度对此进行解释,笔者也选取了部分代表性案例呈现。需要承认的是,目前在研究气候变化与“动物福祉”之间联系的研究仍然有提量提质的空间,随着该现象逐步挑战着生态的极限,未来极有可能引发不利的生物结局。科学家们由此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必然是跨物种跨维度的过程,他们也从中建议科学界在未来需要严谨地甄别哪一个维度、哪一类物种值得人类优先的考虑和介入,以寻求维护性价比最高的生态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