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浙江湖州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据了解,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会上发布了多项生态文明重要成果。
▼图片来源:新华社
1国家发改委发布“双碳”三周年重要成果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在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会上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周年取得的重要成果。
三年来,全国已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累计完成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超过5.2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以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今年上半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出口整体增长1.8个百分点。
在重点领域方面,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由“十三五”末的77%提升至目前的91.2%;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5%。去年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49.84亿吨、同比增长4.4%,水路货运发送量85.54亿吨、同比增长3.8%。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374.7万辆,同比增速均超过40%;保有量超1620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
在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方面,落实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税费优惠政策,2020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环保相关资金1.78万亿元。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截至今年6月,两项工具余额分别为4530亿元、2459亿元。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期募资885亿元。深化能源价格改革,推动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新能源平价上网政策,完善分时电价机制,健全抽水蓄能两部制电价政策。健全绿色电力交易体系,全国绿色电力交易电量超600亿千瓦时。
同时,优化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扎实推进重要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狠抓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高质量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十四五”以来年完成国土绿化超1亿亩。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森林蓄积量194.93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2生态环境部发布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成果
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现场,由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完成的《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5—2020年)调查评估》成果正式发布。
调查评估显示,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逐步提高。同时,我国生态本底脆弱,生态系统质量总体水平仍较低,重要生态空间被挤占的现象依然存在,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生态保护修复任重道远。
调查评估表明,全国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各类生态系统变化幅度均有所减小,2015—2020年全国发生变化的生态系统面积为11.40万平方公里,变化幅度为0.24%/年,小于前5年的变化幅度。
全国优良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占比超过43%。全国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2015—2020年生态系统质量等级提升的区域面积占比为11.67%,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优和良等级面积占比高于低和差等级面积占比。
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中有升。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基本稳定,防风固沙量和地上植被固碳量持续增加。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减少。城镇空间增长明显趋缓,2015—2020年增幅6.31%。重要生态空间人类活动干扰得到有效管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发现单位面积人为扰动破坏重点问题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国家战略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京津冀地区湿地面积持续减少态势得到扭转,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提高、流域整体水质得到改善,粤港澳大湾区自然岸线保护力度增强、人工岸线增幅降低。2000—2020年黄河流域植被显著变绿,“绿线”向西移动了约300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生态保护政策制度出台最密集、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最有力、生态破坏惩处最严格的阶段。调查评估成果充分表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得到极大提升,生态保护和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全国生态状况发生了显著改善。
3自然资源部发布首部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现场,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组织编撰的《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下称《蓝皮书》)发布。这是我国首部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系统总结了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历程、方法、成果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思路和建议。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成果和重大制度创新。自然资源部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编制,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首次全面完成了全国陆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为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资源、生态财富,也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文化财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本次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30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通过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完整保护起来,实现了对重要自然资源、生态空间、珍稀濒危物种和栖息地的大规模、整体性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资产和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
据悉,我国将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底色,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等为抓手,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结构,以高品质国土空间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城乡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两山”转化路径,以多样化的生态产品和地域特色创造和提升空间价值,推动自然资源向资产、资本、资金转变,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推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国土、智慧国土建设,将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纳入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努力做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者和引领者。
4国家林草局发布美丽中国建设最新成果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上,国家林草局发布美丽中国建设最新成果——我国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防沙治沙走在世界前列;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生态保护制度更加健全;生态美百姓富扎实推进。
在生态系统质量方面,我国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由21.63%提高到24.02%,人工林保存面积13.14亿亩,居全球第一。过去十年,我国为全球贡献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居世界首位。草地面积39.68亿亩、居世界第一。湿地总面积8.45亿亩,居全球第四。
通过深入实施“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我国完成防沙治沙3.05亿亩,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率先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为世界提供了防沙治沙中国方案。
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对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打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东北虎豹种群持续增加,东北虎数量超过50只,东北豹数量超过60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6群37只。
生态保护制度更加健全。我国全面建立起林长制体系,现有各级林长近120万名,林长制成为林草资源保护管理的“利剑”。颁布了湿地保护法,修订了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构建了覆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的法律制度框架。
我国坚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对508万多株古树名木进行全面保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1.80平方米提高到14.87平方米。践行大食物观,全国油茶林面积约7000万亩,2022年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8.37万亿元,生态护林员队伍稳定在110万名。
5未来将组织实施美丽中国建设第一次正式评估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要制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举措,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郑栅洁在开幕式上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落实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具体工作,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能源绿色转型步伐,推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郑栅洁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部署,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重点做好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扎实开展美丽中国建设评估等5方面工作。
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履行“双碳”协调职责,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支持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
此外,为了科学反映全国及各地区工作进展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完善指标体系、优化技术方案,组织实施美丽中国建设第一次正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