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上午,在河南省鹤壁市故县湿地公园,蒙蒙的细雨也没能挡住人们钓鱼的热情。芦苇摇曳、绿草青青,走在湿地中的栈道上,各色美景尽收眼底。
“原来这就是个烂水坑,哪有心情蹲这钓鱼啊。”正在钓鱼的姬先生聊起这个湿地公园的过去,很是感慨。
鹤壁以煤立市,姬先生口中的“烂水坑”过去曾经是采煤塌陷区,给这片烂水坑带来转机的是鹤壁市山城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烂水坑”变湿地公园
2019年4月,河南卓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组建鹤壁市山城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EPC(勘察、设计、施工、采购总承包模式)总承包项目部。
“当时这里倒有大量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还有好多煤矸石堆到这里,名副其实的脏乱差。”工程项目部设计师王志光回忆当时进驻时的情况。
经过改造,这里已成为一个有水有草有花有鸟、有景观栈道的湿地公园了。
改造后的故县湿地
据介绍,该项目是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项目试点之一,也是目前河南省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项目中EPC总承包模式单个体量最大的项目。项目总投资17280万元,共包括四大类13个子项目。
项目自实施以来,通过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森林修复、水生态修复等治理手段,恢复林地约616亩,新增土地整治与修复面积34.92公顷,新增水浇地面积140.63公顷,改善和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环境长度20.35千米,保护修复湿地面积794.94公顷,矿山环境治理面积276.43公顷,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及环境污染双重风险,森林质量明显改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明显提升;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形成了“田块连片,道路便捷、林网覆盖,旱能浇,涝能排”的良好农田生态系统;鹤鸣湖等重点湿地生态功能恢复,汤河、泗河、羑河水体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山城区地下水采补基本得到平衡,饮用水水源地得到全面保护,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0%以上。
施工总承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体制机制及政策创新之路,对整个南太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以及桐柏山、伏牛山、大别山等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开展都将起到标杆引领效应。项目已于2021年12月完工,等待省级检查验收。
赤泥库上生态复绿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七贤镇头道沟赤泥库,由一家铝厂运行了多年,目前已经封库,最高处与两边山的高度接近。在接近库顶的位置,河南省地质环境勘查院有限公司十五亩的赤泥库生态修复试验田里,柽柳、碱蓬、菌草、青蒿、艾草、苜蓿、狗牙根等错落有致、绿意盎然,如果不是局部裸露的赤泥块,绿色植物的遮掩下根本看不出来脚下堆的就是赤泥。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的副产物,是铝工业产生量最大的固体废弃物,因含氧化铁量大,外观与赤色泥土相似而因此得名。由于赤泥堆场的土地性质为高盐高碱,这严重制约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导致赤泥堆场难以自主实现生态修复。
据河南省地质环境勘查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海涛介绍,由于不能有效综合利用,目前赤泥主要以堆存为主,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如赤泥库区整体荒漠化,扬尘污染大气,对周边地下水造成盐碱污染等,影响堆存场地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
河南省现有赤泥尾矿库22座,也是在全国率先开展赤泥库生态修复的省份。
“针对赤泥堆场的生态修复,传统上多采用覆土法;但是土壤资源稀缺、运输困难、成本高,且无法有效防止盐碱向地表返盐返碱等问题。”薛海涛说。
生长在赤泥上的绿植
从2016年以来,薛海涛所在的公司始终致力于赤泥库生态修复试验研究工作。目前,针对生产氧化铝产生的固体废物,通过土壤化改良和筛选种植耐盐碱植物措施,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土壤改良及植被重构生态修复技术,筛选出多种耐性植物,植被生长良好,生态环境实现非养护条件下的可持续良性自然循环。
“从室内小试到场地中试,从基质改良到植物筛选,植物们也遵循大自然竞争法则,适者生存,目前已筛选出多种草本、禾本及木本植物。”公司总工程师刘钟森说,其中菌草、艾草和苜蓿除对赤泥库绿化美化外,还具有良好经济价值。
“该技术通过植物修复,实现了赤泥的无害化处置,能有效缓解或消除堆存赤泥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刘钟森说,相较传统覆土法,该技术修复成本低,亩均节约成本20%-30%,易于操作。
公开数据表明,我国是氧化铝生产大国,而全国氧化铝产量中,沿黄流域山西、河南、山东三省是主要生产地,2022年约占全国氧化铝产量的七成、占世界氧化铝产量的四成。“赤泥土壤化改良及生态修复技术”将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生态修复河南实践
2018年以来,河南省相继实施了总投资63亿元的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总投资52亿元的河南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总投资11亿元的鹤壁、南阳两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以及总投资4.41亿元的黄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项目。
其中,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河南省鹤壁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南阳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入选全国2023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获得6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目前,河南省正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黄河下游滩区、丹江口库区上游、大别山革命老区、淮河流域谋划一批重大山水项目,修复重点区域自然生态。
“我们始终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贯穿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全链条,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着力建设山青、水碧、林郁、田沃、湖美、草茂的美丽河南,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河南的实践贡献自然资源力量。”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治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