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大气治理 » VOCs » 正文

8700多家企业查出突出问题3700多个,科技助力精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日期:2023-09-04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卫雅琦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3
09/04
15:24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环境违法 空气质量 大气治理

7月22日,也就是2023年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第11轮次)的第3天,安徽省合肥市专业13组(以下简称为合肥组)一大早便直赴肥东县的一家热电企业进行核查。距离合肥市区30多公里,这家企业之所以会引起合肥组的注意,源于生态环境部通过“监督帮扶”平台推送的问题线索。

作为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政策、法规、要求落地见效的基础性工作,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正实现由“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的转变。在科技的支撑下,生态环境执法愈发精准、科学、规范。

检查8700多家企业发现突出问题3700多个,问题线索立大功

“我们检查8700多家企业就发现突出问题3700多个,为什么这么高的问题比例?是不是说京津冀、汾渭平原和长三角企业的违法形势就是这么严峻?”生态环境部2023年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谈及上半年的监督帮扶基本情况,生态环境部生态执法局局长赵群英提出的一个问题引起全场媒体的关注。

赵群英介绍,监督帮扶的检查对象经过大数据平台筛选,组织专家团队对其进行分析后确定。奔着问题去,所以比例才会这么高。而合肥组对于热电企业的核查便是一个缩影。

7月20日,合肥组收到生态环境部推送的线索。肥东县一家企业自7月11日以来,锅炉的自动监测数据显示氮氧化物持续超标,且设备一直标记故障。看似普通的一则线索,却引起了合肥组各位组员的关注。合肥组组长王建告诉记者,组内调阅了涉事企业的相关信息,发现这家企业是一家规模较大的热电企业。“明明有足够能力,却长期不对故障设备进行维修,我们觉得其中肯定存在问题。”王建说。

今年7月,合肥组在企业开展监督帮扶工作。温笑寒摄

现场核查与反复验证之后,合肥组终于摸清了问题症结。原来,自7月10日21时氮氧化物数据显示超标后,企业担心氮氧化物持续超标便一直增加氨水的使用量。而废气中氨浓度过高对自动监测设备产生干扰,最终导致数据显示异常偏高。听取合肥组的建议后,企业减少氨水使用量,自动监测设备也恢复正常。

依靠推送的问题线索,精准查实现有问题,帮助企业尽快解决,这样的案例在监督帮扶中并不少见。“我们在南昌开展监督帮扶工作,对当地企业并不‘知根知底’,部里的线上推送线索为发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江西省南昌市专业2组(以下简称为南昌组)组长陈胜刚这样评价线索的重要性。监督帮扶期间,南昌组每晚都要查看推送线索涉及企业的营业执照、排污许可证和自动监控平台数据,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为第二天的现场工作做好准备。

问题线索的存在,使得帮扶组能够“按图索骥”、直击问题,监督帮扶工作也取得显著的成效。生态环境部2023年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前8轮共检查企业8700多家,发现各类问题2.8万个,其中弄虚作假等突出问题3700多个。“目前监督帮扶工作中,线上线下执法检查的针对性、有效性都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赵群英在发布会上表示。

对49类1800万条数据反复研判,精准锁定问题线索

精准发现问题的背后,是新技术、新方法的全面应用和支撑。

在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以下简称为评估中心)大气专班,一块有着密密麻麻标注的电子屏格外醒目。电子屏上显示的是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区域,其中红色标注点是通过卫星遥感反演手段识别出的PM2.5高值区,黄色标注点是通过排污许可信息识别出来的可能造成污染高值浓度的企业。

电子屏上的信息绝非只用于可视化呈现,对高值区和企业信息研判后得出的线索,帮助分布于全国各地的40个专业帮扶组对相关企业进行核查,提升监督帮扶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南昌组利用红外热成像仪进行排查。邢彭摄

评估中心对于监督帮扶工作的支撑始于2019年,当年评估中心成立监督帮扶联合工作组,以大气专班牵头,汇集其他四个部门与众多行业领域专家力量,以“前店后厂”的形式支持监督帮扶工作开展。“我们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执法研究、数据挖掘应用,目标便是以非现场执法的方式提供问题线索。”评估中心生态环境执法研究部副主任柴西龙告诉记者。

评估中心大气专班负责人吕晓君介绍,目前监督帮扶中问题线索的识别,利用卫星遥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地面微站、污染源自动监控、用电用能监控等技术手段,融合排污许可、行政处罚、信访举报信息,对49类1800万条数据信息经过反复研判、认真推敲,企业排污数据异常的线索往往会被精准筛选出来。

“通过识别重点行业排放单位、污染高值区和冒泡区,发现重点行业排放大户的违规排放,包括未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等行为。”柴西龙介绍说。

近些年,伴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形势的变化,触及的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宽,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督帮扶工作也一直在进行着对应调整:

地域范围上,从最初局限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拓展到汾渭平原,后来又扩展到长三角地区;核查重点上,从最初大范围查散乱污、查扬尘、查小锅炉,到现在重点查弄虚作假、逃避监管、超标排污;工作方式上,从压茬式、无缝隙、全覆盖的模式,到现在采用“空天地”一体化手段发现问题……

吕晓君介绍,在整改变化过程中,技术支撑也扮演着重要角色。“2019年以来,大气专班结合大气攻关研究成果、一市一策和相关研判成果,明确重点管控问题,设计全年专项任务;根据重点区域PM2.5空气质量分布规律与污染特点,明确开展专项的具体时间;依据各城市空气质量变化规律,动态调整监督帮扶的城市范围;更加聚焦重点行业,指导各行业现场检查要点更加聚焦重点的环节。”吕晓君说。

如何实现“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的转变?

“中心的成立,旨在全面提升自动监控监管能力,加强相关标准规范及技术研究,不断推动自动监控数据的广泛应用,以此来支撑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日前,由评估中心整合污染源自动监控领域多方面资源建设的固定污染源监控中心成立。成立仪式上,评估中心负责人这样介绍固定污染源监控中心成立的目的。

全面加强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是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执法方式的重要举措。在生态环境执法中,探索信息化助力非现场执法监管的新模式,既可以精准发现问题,又能够减少对企业打扰。但现有的不足也很明显,线索识别技术方法不够精准,需要不断迭代优化,污染溯源刚刚起步需要继续攻坚。

“当下,自动监控的作用日益凸显、地位不断提升。固定污染源监控中心的组建,既抓住了当前生态环境执法的重点,也看到了执法技术支撑的弱点。”固定污染源监控中心成立现场,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相关负责同志这样表示。

在吕晓君看来,实现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的转变,首先要做的就是强化以自动监控为主的非现场执法应用研究。“以排污许可证摸清排污单位底账,以自动监测了解污染物排放现状,以工况用电等数据掌握生产实况。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专家筛选分析,从而精准锁定企业排污数据异常线索。在此过程中,还要积极探索非现场执法标准规范,完善全链条工作规程,加大非现场执法监管力。”吕晓君说。

南昌组开展监督帮扶工作中携带的设备。邢彭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梳理近年来生态环境执法案件,执法实际对于新科技、新装备的要求日趋急切。“转向‘技防优先’,加大生态执法新科技和新装备研发是必然。目前,在水和大气污染物溯源、被覆土的危险废物非法倾倒、噪声和新污染物违法问题的快速发现等方面都缺乏科技和装备的支持。”柴西龙表示。

同时,柴西龙认为“技防优先”为生态环境执法带来的帮助,绝不仅限于问题发现、解决环节,推动环境执法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同样是非常重要。

“要依托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监管平台,研究推动环境行政处罚全链条电子化管理,做到执法办案全流程规范透明、全过程实施监督、全要素动态分析、全清单权责管理,实现执法精准高效、全过程留痕、可回溯管理。”柴西龙说。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