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过大半,这一承载了种种变革预期的历史转折年已经基本明朗,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复苏在望,增长缓慢”。
就上市企业上半年业绩表现而言,环保板块稳中有增,利率、费用率、成本、现金流等指标均有好转,但在局部来看呈现出较大分化,不同细分领域情况不同,同一领域不同企业之间情况又不同。
环保企业业绩激增猛增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分化,就今年上半年而言,环保上市企业中仍然有三成企业业绩利润双降。
行业总体在逐渐复苏,但与此同时进入了增长近乎停滞的时代,一个真正的红海时代到来。从行业多极分化的情形以及一些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看,这将是一个爆发新挑战的时代。
在青山研究院今年以来的调研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集中显现,即企业订单变少了,但问题变多了。可以看到,行业内外因素的新变化对企业的战略能力、市场能力和管理水平形成了更高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红海时代环保行业五大挑战展开剖析,希望在此多变时局下对读者朋友们的识局破局带来有益参考。
政策导向褪去,经济导向渐强
阶段性地看,环保是一个政策驱动型行业,长期地看,环保是一个经济驱动型行业。
市场的热度是波动的,不会始终直线上升,环保行业受到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越来越重。一些环保细分领域热度不及从前,如煤化工废水处理、危废处理等,其中一大原因是经济下行趋势下,相关领域的投资活动下降,需求减少。
近期一位环保从业者在朋友圈说,“经济再不提振,环保企业就没饭吃了”,这句话讲到了环保行业业绩问题的一个关键点上了。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到,“当前不只是环保行业进入了存量,整个经济发展也进入了存量。”
环保服务于经济增长,同时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二者相依相存。市政类需求依赖政府投资,企业类需求依赖排污的生产企业投资,这两大类需求是环保市场的主要构成,都受到经济状况影响。
当经济形势下行时,政府投资建设和企业投产的投资力度势必会减弱。
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59.3 万亿元,同比增长 5.5%,但不及预期的 6%。从环比看,二季度的宏观经济实际上不如一季度,也低于预期,GDP 的增速明显回落。
此外,国家在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清查和整顿,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减少了市政基础建设的投资,这影响了一些公司的收款进度。
在此宏观环境下,一些环保企业主动采取谨慎策略,对于投资类项目、回款周期预期较长的工程项目承接十分慎重,导致报告期内业绩有一定程度的下滑,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客观来讲,一家企业不会一直不停地高速增长下去,适当的时候调整增长速度,尤其是在一种增长逻辑终结时,及时调整战略,构建第二增长曲线则更加符合长期发展的逻辑。
环保行业再往下走,将更大程度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市场热度取决于经济景气度,热点市场来自热点领域。
工程驱动变弱,运营驱动变强
环保行业本身的周期性变革是很多企业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几家规模排在头部的环保企业的业绩情况看,收入、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一个原因是工程类业务下降。
工程时代的翻篇,既体现在中小型环保工程公司的覆灭,也体现在头部企业业绩的下滑乃至债务暴雷。
此前我们多次分析过,环保行业以周期性变革为内核的工程时代已经终结,这种转变之下,重资产投运和工程类环保企业首当其冲。
有企业在半年报中写到,“过去大力投入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的时代将一去不返,环保企业即将迎来的是精耕细作、以运营为主的新时代。”
行业的周期性变革是现阶段环保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由于其带来的影响之大,头部企业不得不做出战略上的调整,梳理下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稳固运营业务的基本盘,进入运营时代,存量运营成为很多企业业绩的压舱石,这一板块在上半场是做大做多,在下半场是做稳做精。
二是拓展新的市场和赛道,这一方向见效的探索主要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场景拓展,另有企业在海外市场有所拓展,比如,上半年某设备龙头企业在国外的销售收入实现同比增长约60.6%。
三是科技创新,颠覆式的技术型创新短期内看不到,其中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智慧环保是相对能出成果的方向,目前多有企业布局这一赛道,目的是提升运营效率。
四是管理效率升级,这是一个急需做且可以做的方向,但很多企业的认识尚不够深刻,实质的行动大多流于形式,但最终是不可避免的。
工程项目的锐减对很多企业而言极具冲击力和杀伤力,企业需要在整个的经营模式上进行调整。
增量空间变窄,存量厮杀变狠
近两年来,“存量”一词是环保上市企业财报和各类行业报告中的高频词汇,之所以被频繁提及,是因为存量带来的杀伤力实在太大。
以危废领域某头部企业为例,在市场进入存量之后,其业绩和利润均出现明显下滑。这背后的共性的原因即僧多粥少,危废处理市场行业本身参与主体众多,一旦进入存量状态,厮杀必然激烈,企业的业绩和利润都有可能出现下滑。
以危废行业的热点区域广东省为例,截至 2022 年末,广东省已许可153 家危废经营企业,合计处置资质达到 1107.85 万吨/年,市场主体分散,产能大幅过剩。
整个垃圾焚烧处理领域同样如此,存量内卷已经成为行业的新常态。在过去的十年间,焚烧厂的数量从2011年的130座增加到了今年的927座,焚烧的处置能力在2022年底就超过100万吨/日。随着全国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能力提升,新增市场份额持续收窄。
爆发式增长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即产能过剩,大量的垃圾焚烧炉开始出现闲置或者吃不饱的情况。
此外,一些地区实施垃圾分类以来,改变了原来的垃圾处理处置路径,流向焚烧的方向呈现下降趋势。以上海为例,2021年上海市垃圾焚烧处置能力是 765 万吨/年,实际处置量为665.2万吨,焚烧能力已超过实际需求量。
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国补退坡等因素,固废处理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压力将加重。
可以说正视存量并且相应地调整策略,是环保企业现阶段的首要挑战,因为对很多企业而言,存量不仅仅意味着业绩艰难,更有可能带来毁灭性打击。
账期变长,回款变难
环保行业有很多弊病,常见的如门槛低、秩序乱等等,但事实上,另有更加让企业难受的方面,如付款条件差、回款难。
对于一些企业,最惨的不是没有项目可做,而是项目做完了款没有回来。
以环保上市公司2023年半年报的情况看,应收账款已成为环保企业的普遍性重大风险:
“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导致各污水厂运营费支付困难,尽管公司采取多种措施督促回款,但仍然存在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风险。”
“上半年新中标订单转化成产值需要时间,且应收账款按账龄计提减值影响了利润”
“公司传统业务的投资方是地方政府,虽然地方政府信用等级较高,但应收账款回收效率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资金状况、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等的影响,存在因结算延期导致收款延迟的风险。”
……诸如此类的表述在半年报中很是多见,统计下来,应收账款占净资产的比例高达30%~40%。
头部做总包的公司回不了款,压力就会层层传导,如提供设备等配套服务的企业也就很难回款。
环保工程项目运作的一般周期1-3年左右,部分项目长达3-5 年,本身项目周期久长,如果再加上漫漫讨款历程,最终能顺利盈利就悬了。
尤其是 PPP 项目,有些时候跨越几届政府,存在极高的履约风险,且在与客户的关系中,环保企业处在明显的弱势地位。
近期国家在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可见当前政府拖欠账款的问题是一个普遍问题,环保企业的回款压力在一段时间内或将加大。
对此困境,很多公司将催款设立为接下来的一项重要措施,如,“公司将继续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催收和管理制度,实现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不断改善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避免出现坏账的损失”,这很有必要。
经营成本变高,利润空间变小
从环保上市企业的数据看,成本压力在加大,毛利率在下降。
一方面是企业经营成本在上升,比如原材料采购周期过长,可能导致原材料采购价格因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超出预期,从而造成公司盈利能力下降。
以水处理企业为例,在提质增效的新趋势下,药剂及用电总量不断增加,同时受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药耗和电耗持续上升,造成生产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在环保行业竞争白热化的趋势下,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一些项目,贴着成本价竞标在业内已是常事。
在此状况下,环保企业在战略、管理、运营、市场各个维度的低效越来越难以应对新的竞争格局,环保行业的效率战争正在打响。
很多环保企业长期处于粗放发展、粗放管理的模式下,成本管理上是一本糊涂账,久而久之成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大隐患,当业绩较好时问题还能兜住,当业绩出现下滑,成本的问题就成了包袱。
环保是社会生活、生产的成本,环保产业的一个发展宗旨就是不断提升经济性,降低全社会的环境治理成本。
因此,成本意识的淡薄和管理上的粗糙既不利于企业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有违环保产业发展要义。
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成本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发展道路。例如,有上市公司初步优化三费管理,即带来数千万的成本节省。
随着运营时代的深入,环保行业的效率战争将愈演愈烈,企业宜早进入精细化管理模式。
红海时代:效率比拼,硬实力较量
黄金十年之后,环保行业进入效率战争阶段,环保企业面临诸多问题,处境普遍艰难。但所有这些都并不意味着环保行业不是好行业,也并不意味着一些环保企业不是好企业。
对环保企业而言,这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集中排毒,企业在管理、风险、融资等方面意识水平将得到提升,环保企业最终的发展还是会回到战略、管理和创新等硬实力上来。
旧时代翻篇,环保行业在过渡至新的阶段,产业变革说到底是旧模式不再适应新产业,环保企业需要在战略战术、组织管理各个层面进行全面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