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碳中和潮流席卷全球,碳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力量。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今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碳市场目前已覆盖全球17%的温室气体排放。从碳配额收入来看,2022年全球碳市场收益达63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利用市场机制减碳,开展碳交易,是一项融合环保性与经济性的创新实践。当“碳”变成一种资产、一项业务、一笔生意,碳市场的金融化程度和交易各方角色,成为业内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
2022年11月,香港交易所Core Climate平台顺利完成了首批VCUs交易(Verified Carbon Units,国际碳减排量登记组织VERRA认证的可交易碳信用额),引发了行业关注。其中,有一笔交易集结了跨境双币结算、交易资源匹配、碳信用产品认证等有关国际碳市场的诸多核心议题,具有标杆性示范意义。而这笔交易背后的主导方,是一家名为“港华碳资产”的碳管理专业机构。
在国内新近崛起的碳资产管理赛道,乃至全球碳圈,港华碳资产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新兴碳业务凝结着百年服务沉淀。港华碳资产的背后,是成立于1862年的香港中华煤气集团——它不仅是中国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公用事业机构,也是中国香港规模最大的能源供应商之一。作为香港中华煤气旗下唯一一家负责碳资产业务的专业机构,港华碳资产的独特之处在于自身基因和定位,不仅服务集团内部,还对外服务具有减碳需求的市场化客户。
这笔具有标杆性示范意义的VCUs交易,仅仅是港华碳业务的一个缩影。作为支撑港华能源零碳智慧能源服务的七项核心业务板块之一,港华碳资产的业务范围覆盖碳交易、碳服务、碳开发等全流程碳资产管理能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面向需求潜力巨大但交易复杂的国际碳市场,港华碳资产不仅具备服务海外客户的能力和经验,自身还储备了“硬核”的碳减排量资产。
“全能”的港华碳资产,是如何炼成的?
1、做一场跨境碳交易,是什么体验?
回忆起首笔VCUs交易的全过程,港华智慧能源执行副总裁张劲柏博士记忆犹新。
“交易的关键,是要找到产品和需求方。”张劲柏博士告诉36碳,这笔交易的最大亮点,是港华碳资产对交易客户和项目产品之间进行了精准匹配,这也集中体现了港华碳资产的海外交易资源和能力。
这笔交易的买方是一家来自迪拜的碳服务商。据介绍,这家迪拜公司对于碳信用的项目类型、时间、签发地有要严格要求。港华碳资产通过一家位于新加坡的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商,获得了符合要求的VCUs——来自中国和印度的较新年份的风能、生物质减排项目,满足了买方对产品的高标准需求。
张劲柏博士介绍,为了确保碳信用的可靠性和唯一性,港华碳资产团队在已有VERRA认证的基础上,额外对交易产品进行了高精细化的第三方尽调。从项目的合规性文件到签发时间,从实际减排效果到是否存在“一物二卖”,团队事无巨细地摸查了项目产品,以确保交易质量,避免交易风险。
不仅如此,这家位于迪拜的客户还提出了跨境双币结算的要求,同时需要完成采购及销售两笔跨境交易。
事实上,跨境交易流程的一大关键,是打通双币资金结算的时效性。港华碳资产之所以能够满足客户的双币结算需求,得益于自身参与建设的香港国际碳交易中心Core Climate平台。
Core Climate平台是目前香港交易所旗下唯一同时提供港元及人民币结算的国际碳交易平台,于2022年10月末正式推出。
36碳了解到,Core Climate平台搭建的创始成员以金融机构和交易商为主,港华碳资产与总部香港中华煤气联合参与。在平台建设阶段,港华碳资产以交易需求方的角色参与其中,基于多年碳交易经验,从操作界面、基础功能(账户、出入金等)、交易逻辑、网络技术等方面对Core Climate平台进行测试并反馈,在金融视角之外提供建设性意见,强化平台能力。
正是Core Climate平台的跨境交易能力,推动了港华碳资产在该平台下的首笔VCUs交易。经此实践,港华碳资产在碳信用跨境交易的财务流程、人员配置等方面积累了更多经验,推动建立了实时、快速、透明的海外碳信用交易渠道。据介绍,港华碳资产目前的交易对手方已覆盖新加坡、英国、迪拜、澳大利亚、瑞士等国。
张劲柏博士认为,VCUs交易只是Core Climate平台的第一步。与其他碳交易所相比,Core Climate平台立足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定位,未来可以从丰富交易品种、增强交易流动性、完善交易标准、确保碳信用产品的唯一性等方面入手,提升平台在国际碳交易中的竞争力。
2、全流程碳业务方案,把“碳”减下去、管起来
“碳”到底该怎么管?这是很多企业倍感困扰的现实问题。
港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除了碳交易,碳服务、碳开发也是港华碳资产的核心业务,覆盖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全流程。
作为碳交易商,港华始终致力于高效、精准地为客户匹配碳信用,同时保障标的物的质量与合规——这也正是国际碳交易面临的一大行业痛点。长期以来,国际碳交易主要采取场外交易方式,交易效率和安全性是短板。与此同时,全球尚未形成统一的碳市场,交易信息缺乏公开汇总的集散渠道,信息差成为横在交易商面前的一道壁垒。
碳市场的本质是一个交易市场,产品的真实可靠是交易的基础。港华碳资产十分注重把控交易产品的潜在风险。“从优先级来看,第一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第二目标就是满足港华碳资产内部的风控标准要求。”张劲柏博士介绍,港华有严格的第三方尽调环节,即使是已获得认证的碳信用额,港华也会在此基础上进行额外的审查,目的是确保产品的唯一性与合规性。
基于丰富的交易经验、能力与资源,港华碳资产可以帮助客户将减排产生的效益开发成碳信用,助力没有开发能力的企业实现碳资产变现。但是,港华碳资产的定位绝非是独立的碳交易服务公司那么简单,它还是港华能源为众多工商业客户提供能碳服务的关键和源头环节。
作为香港中华煤气集团核心成员、港华智慧能源的可再生业务品牌,港华能源定位为领先的能源互联网聚合服务商,以综能化、去碳化、数智化为战略核心,为工商业企业客户和工业园区提供绿色、安全、高效的零碳智慧能源管理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港华能源有一套完整的碳业务逻辑和规划方案:先帮助企业摸清自身碳排放的基本盘,进而为企业提供兼具经济性与合规性的减碳路径方案。也就是说,先帮企业明确现状,算清减碳的ROI(投入产出比),进而找到最优解,整体规划减碳方案布局。港华碳资产在这里扮演重要作用。
尤其是当下绿色贸易壁垒不断高筑,对于出口型企业来说,首先要算清碳的经济账,提前应对潜在的风险与挑战。同时,随着国内碳市场机制建设及核算标准逐步建立完善,企业可能面临新的额外成本,需要未雨绸缪。
相比市场上的能碳服务企业,港华能源的减碳服务方案,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和可落地性——张劲柏博士称之为“物理方法和虚拟方法双管齐下”。
具体来说,物理方法是指通过节能服务和绿电替代投资,直接帮助企业降低能耗。例如,通过工建节能改造、水泵、空压、余热利用、分布式光伏投资、光储充一体化建设,从节能和清洁能源供应上直接减少企业碳排放,降低用能成本。
虚拟方法则包括了微电网、虚拟电厂、绿电、绿证采购和碳交易等多种方式。尤其面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要求,企业可以通过采购符合欧盟要求的碳指标或绿证,减低“碳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
从客户需求出发,打造个性化“减碳菜单”
碳资产业务只是港华能源庞大业务版图的其中一块。今年5月,港华能源对外正式发布了包含港华碳资产、港华绿电、港华时代、港华建能、港华节能、港华数能、港华能源研究院七大业务板块的“七星服务计划”。
在港华能源内部,“七星服务计划”被形象地称作“七仙女”,七项业务支点既各具特色,又彼此紧密关联、协同配合。“可以将这七大业务板块看作是模块化服务,就像一份菜式齐备的菜单,不同口味的顾客都可以选出自己喜欢的菜品组合。”张劲柏博士解释说,“一切从客户的减碳需求出发,这是最高目标。”
事实上,这正体现了港华能源解决方案的“综合性”——七大业务板块并非单兵突进,是彼此协同调配的有机整体。企业客户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在这份“减碳菜单”上灵活选择。
当下,产业园区正在成为新的减碳场景,也是港华能源加速落子的新战场,目前已在多个城市打造了零碳智慧产业园区的落地样本。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是全国百强工业区。2022年,港华能源结合当地打造“太阳城”的规划,通过“光储节充”组合拳综合方案,全面落地“零碳智慧园区”建设。据悉,该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减少数十万吨的碳排放。
近年来,港华能源加速为工商业客户和工业园区提供绿色、安全、高效的零碳智慧能源管理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36碳了解到,港华能源已经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布局了500多个智慧能源项目,其中有91个零碳工业园区。
在超高精密金属零部件企业国际精密的广州总部,港华能源提供了一套智慧综合能源解决方案,通过分布式光伏、中央空调节能、空压机系统节能、新能源充电、余热回收供应生活热水等一揽子综合服务,助力国际精密打造低碳工厂。据悉,该项目每年可发绿电超过540万kWh,节电超过600万kWh,预计年减碳量可超过6000吨。
作为国内五大城市燃气服务企业之一,港华智慧能源在全国拥有40多万工商业客户、3000多万居民用户,服务全国1亿人。随着业务布局不断完善,港华智慧能源的客户范围在不断扩展。为更好地服务不同类型客户的差异化减碳需求,港华能源提供“定制规划、低碳供能、绿色节能、数智赋能、碳电管理”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从碳业务到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港华能源正在零碳战场上开疆拓土。这份零碳雄心和布局,也将成为港华助力客户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打造新绿色增长点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