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偏重、排污总量偏大、生态基础偏弱……立足自身发展实际,近年来,江阴市积极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建设。
调整产业结构,整治重点行业
江阴市出台《排污总量指标管理办法(试行)》,推动排污总量指标“全市统筹”“区域调配”,通过结构调整、工业园区升级改造腾出环境容量,保障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发展。
据悉,“引江济太”江阴段环境治理及科创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获国家绿色发展基金3.4亿元股权投资款,“生态未来城”项目入围首批江苏省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试点项目。
江阴市还加快推进印染行业集聚提优、重污染行业提升改造工作。
一方面,严格4个印染集聚区入园准则,按最严标准确定污水排放,制定关停淘汰引导标准。
另一方面,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展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及清洁运输改造。统筹优化临港化工园区规划,2022年以来关停化工企业15家。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腾退土地两万亩,整治“散乱污”企业149家,临港开发区建设沿江首个零碳产业园,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新增并网容量200兆瓦,年节能8万吨标煤。
重视固废循环利用,建设“无废城市”
江阴市持续强化工业固废再利用。秦望山绿色循环产业园创建国家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全面推动无废园区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三点一中心”项目建成运行,全市建成危险废物焚烧、固废处置等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738万吨/年,其中污水处理污泥全量处置71.4万吨/年。
危废管理智能化平台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江阴市在江苏省率先建成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创新采用“智能收集设备替代危废仓库,信息化监管系统替代手工申报台账”方法,实现全智能收运、全过程留痕、全规范监管。目前,2743家企业纳入监管,收集危废2700吨/年,节省处置费用6000元/年/家。
构筑生态屏障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在构筑沿江生态屏障方面,江阴市坚持做到“还水于民、还山于民、还绿于民”。
“还水于民”,即主动压缩港口规划岸线,清理整治城区渡口外迁及298座内河码头清理整治,建成“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城市T台。
“还山于民”,即严格管控国家级生态红线和省级生态管控空间,规划建设83平方公里环城森林公园,造林绿化3498亩、新增口袋公园21个,治理沿江10公里范围内20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93.3公顷,新增林地、草地61公顷。
“还绿于民”,即推进林地、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地“四地”同建,自然湿地保护率提升至27%,林木覆盖率提升至24.7%。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家试点,首创制定《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建立生态券交易平台,初步测算全市生态产品价值619.36亿元。
2023年,江阴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9月,空气质量同比实现整体改善,PM2.5浓度改善幅度在无锡排名第三、在全省54区县中排名第七。优良天数比率在无锡排名第二、在全省54区县中排名第十;优良率在无锡排名第三、在全省54区县中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