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从6万平方米到84.5万平方米,从试验区到示范区,太湖梅梁湖开放水域人工种植水草打造的“水下森林”已经郁郁葱葱,不仅有效抑制了蓝藻,也净化了水质。
“苦草爱抢地盘,一个夏季就蔓延一片,叶子像羽毛的是狐尾藻……”项目人员李王鑫介绍说,水草在生长中会吸收蓝藻喜食的“营养盐”,通过竞争相互遏制,不仅减少氮磷,还能覆盖底泥,减少鱼类对泥土的扰动。
他将水质监测仪投入湖中,数据显示区域内湖体总磷浓度比梅梁湖湖心低20%左右。曾经的清淤堆场已变为水体透明度达80厘米、水生植物覆盖率达67%的湖湾。
2018年,无锡市在梅梁湖吴塘门6万平方米水域内栽下“第一棵苗”,主要水质指标较外太湖有所改善。随着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推进,梅梁湖东岸、北岸、西岸又分别选取白旄村、锦园和檀溪村三个湖湾,将“草场”扩大至84.5万平方米。
三处湖湾自然条件各异,水草种植难点和选材也有不同。
白旄村湖湾示范区是淤泥固化后外运留下的,这里需投放苦草等水生植物和螺蚌等底栖动物,助力湖体从“浊水态”变为“清水态”;
锦园湖湾示范区紧邻鼋头渚,受航道、入湖河道、游船等因素干扰,易导致藻类富集,需增扩河口浅滩湿地并布设多道围隔,种植狐尾藻等抗冲击力强的沉水植物;
檀溪村湖湾示范区位于春夏季迎风面,是典型藻型湖泊生态系统。在筛选原有水陆交错带挺水植物后,选择了菱角等浮叶植物搭配眼子菜等高大沉水植物,搭建出“动态平衡”的草型生态系统。
水域透明度、水生植物覆盖率、水体自净能力均大幅提升——梅梁湖“种”出一片生态绿,为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重点工作提供借鉴。
进入两年维护期后,工程人员需每天巡湖及时收割水草。
示范区内设置了80个水质监测点,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第三方开展持续跟踪,久久为功守护一湖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