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环保政策 » 环境治理 » 正文

广东深圳市:2024年坚定生态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9%以上!

日期:2024-03-08    来源:国际能源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4
03/08
10:5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绿色低碳 生活垃圾 空气质量

国际能源网获悉,近日,广东龙华区发展和改革局发布深圳市龙华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

内容提到,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一站一策”,高标准开展“利剑”“深圳蓝”系列行动计划,推动臭氧浓度指标持续下降,PM2.5年平均浓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全面巩固治水成效,完成管网提质增效二期工程,新建管网60公里,确保观澜河企坪断面稳定保持Ⅲ类标准、13条一级支流水质达到Ⅳ类以上,优良水体河长占比达70%。加快打造“宁静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保持在75%以上。优化完善公厕数字化运维系统,建设提升公厕7座。启动能源生态园主体施工,建成垃圾分类科普教育体验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9%以上。确保“城市管家”项目高标准高水平运行,打造一街道一环境治理和物业管理的城中村示范点,推动市容环境稳步提升。

全文如下:

深圳市龙华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百千万工程”关于经济发展工作要求,深入贯彻市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围绕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部署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任务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各项工作稳步开展。

(一)坚持稳字当头,全力克服经济下行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经济运行平稳向好

坚持在经济运行中抓经济,持续强化经济运行调度统筹力度,坚持“保存量、挖潜量、找增量”,千方百计助企稳企、扩产增效,全力以赴推动全区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稳步提升。经济指标稳中有进。2023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7%,全年有望历史性突破三千亿元大关。1-11月,规上工业总产值5534亿元,稳居全国工业百强区第1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200亿元,增长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区级税收收入增长22.2%,财政收支实现平稳运行。固定资产投资推进有力。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总额再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长27.6%,增速全市第二。52个项目纳入省、市级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近2000亿元,高质量承办第三批市级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活动。工业投资增长98%,创近五年同期最高,排名全市第一。非房地产投资占比52.5%,投资结构稳步优化。“双招双引”成果丰硕。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固链,坚持精准招商、大员招商、以商招商,开展境内外“双招双引”活动超70场,承办202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夏季高峰会。举办2023龙华区全球招商大会,签约项目60个,投资总额超1000亿元。成功引进首家全国百强会计师事务所,推动海克斯康、中玻投资等146家企业落地,注册资本超110亿元。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新增商事主体近8.4万户,位居全市第三,新增上市企业4家、总部企业13家、“个转企”402户、“小升规”206家,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格局加速形成。

(二)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数实融合、数智赋能,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持续巩固和增强产业竞争新优势。“1+2+3”现代制造业战略体系加速构建。深圳数字经济核心区加快建设,总产出达4783亿元。北站数字经济、大浪现代时尚、中部国际工程设计3个总部经济集聚区落户龙华。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企业2079家、资源池企业453家。落地数字化转型项目800个,上云项目增加至4万个。合作共建龙华(华为)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创新中心。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建成跨境电商产业园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引入欧阳明高院士团队,深圳市储能产业基金落户龙华,海辰储能大湾区研究院顺利落地,吸引海辰储能、研一、碳一等优质企业落户。举办首届全球车网互动(V2G)高峰论坛。落地首支医疗器械产业基金—国创致远基金,成功举办首届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峰会。引进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落地粤港澳大湾区代表处和高端医学装备产业加速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打造国家高端医学装备产业集群示范先导区。筹建集成电路测试产业园,吸引华天科技、西安西测等龙头企业。出台全国首个区级低空经济产业实施方案,推出“低空十三条”产业政策,发布全国首个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低空经济产业园正式揭牌,成功举办全国无人机职业技能大赛,建成全国首个物流无人机智能制造工厂。成功举办国内设计顶级赛事“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深圳时装周开幕式首秀、中国纺织创新年会设计峰会等展会。石凹第二工业区改造提升项目加快推进,开展“深圳设计、外地制造”行动,与清远市、潮州市等地联动互补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加速提升。龙华设计产业园二期完成供地,微亿智造、京东科技等软件企业顺利落户。成功引入长城证券资产管理,实现券商资管子公司零的突破。启动“金融驿站”16个,设置“首贷专窗”4个,获评深圳市供应链金融创新示范区。新增6家基金管理人和5支私募基金产品,合计新增私募基金规模超66亿元。开展五轮汽车促消费活动,拉动直接消费超60亿元。龙华壹方天地购物中心入围春节期间一线城市消费热度全国前五。华南首家开市客旗舰店开业,引入深圳首家仰望汽车展示中心,港人消费氛围日益浓厚。优质产业载体空间加速拓展。城市更新供应土地77.5公顷,完成整备入库121公顷。完成迈瑞动物等8宗产业用地出让,面积达64.1公顷。全力推动建泰等8个“工业上楼”项目建设,完成观澜地块优质产业空间供给试点项目遴选。出台龙华区创新型产业用房管理办法,推动中建三局、中玻等172家单位入驻,成功打造北站壹号等3个百亿楼宇。新增产业用房超150万平方米,新开工政府主导产业用房20万平方米。

(三)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聚集创新资源缔造创新生态,“四链”融合持续深化

坚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引擎动力更加强劲。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113.76亿元,增长5.7%。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9%,数量创历史同期新高。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76%,增速全市第二。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总数突破3700家、位列全市第三。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总数达90家、位列全市第三。新入选市创新型中小企业1179家,新增数量跃居全市第一。17家企业荣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连续两年获评优秀、排名全国第一。全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获批上市,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球首台5.0T医学磁共振成像系统实现国产,填补国际上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设备空白。创新平台加速聚集。新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新增概念验证中心3家、中小试基地1家。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新增市级以上创新载体44家、增长25%。梅观创新走廊片区入选广东省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新型显示器件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湾区青创产业孵化器”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专业类“国字号”孵化器零的突破。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新引进院士4名、各领域高层次人才241名。新增市级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家、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3家。推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英才港”正式启动,引入生态合作伙伴6家。新引进市博士后联谊会龙华驿站,打造“一站一港三圈”一体联动模式,推动入驻创业团队5家。高水平举办首届“兴智杯”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多项高端活动。

(四)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健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激活

坚持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品牌,不断向改革要动力。综合改革亮点纷呈。主动对接和落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任务要求,持续推进34项区内首批自主开展的综合改革项目落地落实。以综合改革引领重点领域改革,推出36项重点改革项目和20项基层微改革,8项改革获全国性奖项和推广,8项改革获省级试点示范。全域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改革经验获评“2023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典型案例”。“医政通”“精准办”改革入选2023年全国政务服务改革“优秀案例”。国有资本引领撬动作用持续增强,区政府引导基金和区天使引导基金参投项目超2400个,设立龙华领航一号产业投资基金,赋能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营商环境改革提速提效。出台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提出改革措施80项,持续优化全区营商环境,切实减轻市场主体经营负担。强化营商环境对口帮扶,印发与汕头市潮阳区、河源市紫金县营商环境对口帮扶方案,助力两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优化政府采购服务,获评2022-2023年度全国政府采购百强区。推出四批共84项“免申即享”惠企利民事项,政策兑现时间压缩90%,兑现政策红利14.2亿元,惠及52万企业和群众。84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66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市域通办”。区域协作全面深化。高规格搭建“百千万工程”指挥体系,形成“1+6”实体化专班。深入推进“两地四县一区”对口帮扶,与河源紫金签订“双碳”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支持打造中国禅茶(紫金)交易中心。与汕头潮阳签订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战略协议,探索建立“双向飞地”。携手广西东兰共建“生态水厂”,打造广东对口帮扶广西33个县区级国有企业最大投资项目。开放合作互惠共赢。建成全市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服务最丰富的龙华区国际合作中心。成功举办米兰-深圳双城时尚周。“国际通”累计在6个国家设立站点,全球创新服务业标准化模式入选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清单。启动建设上河坊港澳特色街区,推动深圳北站港澳青年双创中心累计入驻港澳团队、企业28家,高标准打造台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五)坚持人民城市理念,七大重点片区牵引全域开发建设,城区品质风貌提档升级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实施城区建设提速行动,城区面貌日渐日新,全方位完善现代都市功能,致力打造智慧美好现代品质之城。片区建设扩容提质。北站国际商务区开工建设超核绿芯项目,成功出让龙华设计产业园二期。九龙山数字城九龙山工业园一至四期成功封顶。龙华超级商圈获评全国引领级商圈,开工建设深圳市首批“工业上楼”试点建泰城市更新项目。鹭湖中心城普门科技总部及研发中心项目竣工,湾区激光谷大厦、科达利总部大厦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市首个现代时尚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在大浪时尚小镇揭牌成立。观澜文化特色小镇完成《观澜文化小镇文化游径系统建设实施研究》,推出古墟商埠文化游、版画古村艺术游、生态田园野趣游三条主题游径。梅林关片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方案评选结果出炉,深国际华南物流中心二期项目竣工验收。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新增轨道里程46.5千米,位居全市第二,深惠城际线、深大城际线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2、25、27号线纳入轨道交通五期建设规划,22号线在龙华率先开工建设。织密“九横九纵”骨干路网,新建道路里程10.2公里,改扩建道路里程14公里,新增非机动车道里程47.8公里。畅通交通微循环,完成观光路转梅观路匝道改造等13个拥堵节点治理项目。完成43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改造、25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完成21个城中村供用电安全专项整治。新增管道天然气点火用户14.7万户,累计完成“瓶改管”26万户。智慧城区加速建设。在全市率先探索制定地方数字孪生标准体系,完成3500余栋建筑BIM建模,全域打造城市信息模型(CIM)底座。新建5G基站1308个、多功能智能杆947根,10G-PON端口占比达97.6%,千兆家庭占比22.7%,重点场所公共无线局域网覆盖率达到95%以上。物联感知平台接入超29万台终端设备,居全市前列。

(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降碳减污扩绿一体推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积极落实“双碳”战略部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加快形成。“双碳”战略扎实推进。制定实施龙华区2023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完善“1+1+2+N”政策体系。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支持液冷超充构架的光储充一体化示范站,推动全市首条氢能公交示范线路顺利落成。成功打造深圳侨安园区“光伏+储能+充电+V2G”近零碳标杆项目,试点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建筑近零碳排放项目。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量11.32万千瓦,约占全市装机量25.3%,位居全市第一。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在全市率先制定落实“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8%,PM2.5年均浓度19.6微克/立方米,臭氧评价浓度降幅全市第二。观澜河企坪断面稳定保持地表水Ⅲ类标准,22条支流达地表水Ⅳ类,优良河长占比提升至60%。茜坑水库水质达地表水Ⅲ类,长岭皮水库水质提升保障工程获评深圳市治污保洁工程优秀项目。水土保持率达97%,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区档案馆建设项目获评深圳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优秀项目,综合成绩全市第一。实现六个街道“城市管家”全覆盖,能源生态园场平工程进度过半。完成新建及提升改造公厕6座,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8%。生态本底不断夯实。高质量高标准制定观澜河生态走廊专项规划,项目获评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专业奖最高奖。制定龙华区“一干五支”碧道详细规划,建成开放龙华河、油松河碧道示范段,观澜古墟段入选省级水经济试点。新改建公园5个、共建花园15个,新增环城绿道9公里、远足郊野径28公里、碧道9.6公里。新增海绵城市面积9.8平方公里、立体绿化2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面积618万平方米。全市率先出台区级林长制实施方案,完成林分优化600亩、森林抚育800亩。获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两山”实践优秀区。

(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超七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民生福祉成色更足

聚焦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坚持以可量化的“民生七优”目标为追求,持续大手笔投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教育资源扩容增效。优质学位供给持续增加,新改扩建幼儿园15所,新增学位5250座,新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9所、高中阶段学校2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3410座、高中学位6300座,增量达近3年最高水平。教育资源配置持续优化,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新挂牌成立12个教育集团。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基础教育4项成果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组建“三师”强基导师团,成立70个名师工作室。高规格举办第二届深港澳青少年成长峰会。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区综合医院、区人民医院新外科大楼等6个新改扩建项目顺利完工,区中心医院西区外科大楼投入使用。新增床位1405张,新增社康机构6家,组建家庭医生团队617个,建立家庭病床4841张,“10分钟社康圈”基本成形。获评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健康促进示范区,志愿者结核病防治传播行动连续六年荣获省级优秀组织奖。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建成深圳市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民治体育公园,新增文体设施面积超14万平方米。简上体育综合体获“中国钢结构金奖”。高标准举办WCBA全明星赛、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中国围棋名人战、中国乒超联赛总决赛等品牌赛事活动,举办文体惠民活动近万场,惠及群众500万人次。推动卡鲁冰雪世界开业,推出数“智”龙华工业旅游等10条主题旅游线路。龙华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1980油松漫城产业园成功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观澜版画基地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社会保障更加有力。龙华“就业第一站”获央视报道,区工匠培训基地、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顺利启动。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3.05万套,供应2.06万套。集中推进城中村规模化租赁改造,元芬新村模式获得全市推广。原龙华街道敬老院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完成400户家庭适老化改造,加快打造智慧化托育服务管理基地,新增托位2193个。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639.85万元。慈善基金总数达75支,累计募集金额1.39亿元。建成全省首个儿童友好城中村,获评全市首个“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自强青年融合发展中心。

(八)坚持城区治理现代化,深度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精智治理提质增效

坚持以党建领航、以问题为导向、以科技助力,现代化治理水平全面向纵深发展。法治建设走深走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成立全国首家区级综合调解院,“多调联动 精智解纷”工作法成为全市唯一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龙华法院受理各类案件40015件,同比下降0.4%。成功创建7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成功举办龙华区首届法治文化节,展演全国首个“法治无人机表演秀”。成立全市首个涉外涉港澳台家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率先实现区级刑事简案快办中心实体化运作,荣获省委政法委宣传推广。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社会治理成效显著。“精智平安”建设体制机制改革获评中国式现代化深圳实践数字治理优秀案例,深化“联帮带”工作机制获评“以人民为中心——深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十大优秀案例。创新开展“生命关爱+”守护行动,获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典型案例。全市率先创新打造微治理平安益家,“党建引领精治街区”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改革内参》宣传推广。持续深化“一社三会”“书记茶话会”等善治模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民生事项意见7686条。深入开展诉源治理,辖区万人成讼率仅为0.86%。安全治理稳步提升。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全区社会面整体保持平稳。信访工作满意度综合效能达98.39%,圆满完成全国“两会”“双节”等安保维稳任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6.2%。全省率先开展三级平安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率先试点打造“深平安”龙华平安建设工作台,入选2023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获中央政法委全国推广。妥善处置涉众金融风险,有序引导P2P机构清零。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4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2024年经济社会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深圳的新时代历史使命,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落实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围绕全市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工作要求,深入推进“数字龙华、都市核心”建设,毫不动摇继续深化“五个区”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字当头,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区范例,为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作出龙华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龙华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一)预期性指标

——GDP增长5%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

——固定资产投资额保持千亿规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

——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正增长。

(二)约束性指标

——万元GDP水耗、节能减排指标以市下达目标为准。

三、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根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培育壮大实体经济,夯实龙华产业发展主架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契机,以数字化发展为牵引,聚焦打造“1+2+3”现代制造业战略体系,加快建设符合“三化三性一力”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细做强数字经济产业。坚持以数字经济核心区为支撑,以“两硬两软”四大产业集群为方向,全面加速数字经济发展。统筹数字经济再布局,在网络与通信集群方面,优化完善产业结构,在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方面,持续扩大产业规模,在人工智能集群方面,加快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方面,谋划打造深圳北软件产业基地。持续完善政策、项目、空间支撑体系,推动数字化转型项目落地80个。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化、数字贸易等数字经济新增长点,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创造新业态,打造全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区,争创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高标准提升软件产业链发展,率先建设低空经济发展试验区,积极探索元宇宙创新应用场景。开展系列数字经济领域高规格赛事活动,全面加强数字龙华宣传力度。持续壮大两大支撑产业集群。聚焦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和储能两大领域,推动国际医疗器械城、能源科技城“双城”规划方案落地实施。推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粤港澳大湾区代表处、高端医学装备产业加速中心高水平运转,面向全球举办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峰会,完成星火创新器械产业园土地出让,开工建设医疗器械创新产业基地,推进医疗器械城二期土地整备项目入库。加快推进茜坑片区、求雨岭片区等能源科技城核心区地块土地整备,加快打造全市首个平方公里级能源科技产业集聚高地,出台绿色低碳专项政策,发挥新型储能产业基金联通带动效应,在新型储能、光伏、氢能等领域落地一批优质项目,推动建设院士工作站、市级储能和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市新能源行业协会落户龙华,争创国家级数字能源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支持迈瑞、联影、海辰储能等头部企业快速发展,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加速形成全球总部生态。高起点布局三大潜力新赛道。推动九龙山工业园项目尽快投产、中科飞测集成电路项目顺利开工,加快建设深测芯联合研究院,打造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集聚区。实施低空经济产业政策,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基金,打造“一体四翼双支撑”的低空经济生态体系。全域全空间推开低空试验场景,加快构建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做强南航低空经济创新联合体,着力打造国家级低空试飞验证基地和无人机智慧配送应用试验区。规模化聚集国际大牌、新锐潮牌、国潮品牌,加深与米兰等地的时尚交流,提升龙华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拓展时尚消费场景,完善时尚消费业态,大力发展时尚展示厅和买手店模式,打造湾区沉浸式时尚消费体验高地。推动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加快设计产业园二期建设进度。积极培育鸿蒙、欧拉等开源技术生态,率先打造全国开源产业生态培育示范区。加快平安保险项目落地,持续服务好长城证券资管子公司等新引进金融机构,助力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做大做强,打响龙华金融品牌。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市分行等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广泛开展各类金融惠企活动,引导企业用好债务性融资工具。加快培育时尚消费、数字消费、夜间经济等新增长点,与香港共建“大消费区”。打造全市首个数字人民币闭环支付产业园区。加快数字技术与生活消费融合应用,创新发展体验服务、共享服务、智慧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强化优质产业空间供给保障。拓展增量用地,持续推动第四轮重点产业片区整备,确保完成土地整备100公顷以上。加快城市更新,完成土地供应30公顷。优化存量空间,加快首批8个“工业上楼”试点项目建设,规划产业空间100万平方米。加大产业遴选力度,推动富联裕展等重点产业项目遴选落地,有效盘活区内闲置用地。打造一批主题楼宇,加快存量空间升级改造、“工改工”类城市更新,进一步提升空间单位面积经济贡献率,力争全年新增产业用房12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形成多层次优质产业空间供给体系。

(二)聚焦充分挖掘增长潜力,激发新业态新动能新活力,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速释放消费潜能。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策划多领域、覆盖全年的系列促消费活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全力推动露营经济、低空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发展时尚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智能家居等新增长点,规划建设一批航空飞行营地、山地户外营地,开发空中游览、航拍航摄、文旅展演等旅游消费项目。抢抓港人北上机遇,面向港澳游客加强宣传,开展推广活动,完善跨境支付环境,加快建设北站国际商圈、大浪时尚商圈、观澜湖休闲商圈等特色商圈,培育更多消费场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保续建、保投产、促新开、增固投”,提质提效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稳定保持千亿能级。保持工业投资增长态势,推动英维克、海目星、科达利等已遴选项目用地供应,提升技改投资对工业投资贡献度。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以及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稳定房地产投资。完善项目投融资机制,全力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政策支持,用好国资国企平台,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不断拓展投融资渠道,增强投融资能力。增添外资外贸新活力。助力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推出超百项境内外展会支持计划,推动超2600家企业享受出口信保免费投保政策,多措并举帮助企业找订单、拓资源、优市场。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牢牢把握RCEP全面实施新阶段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机遇,加强对外经贸交流,进一步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开展制造业引资专项行动,推进台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完善外资奖励政策。精准发力“双招双引”。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强化AI招商引资系统应用,绘制产业招商地图,着力提升招商精准性。突出面向驻深企业、外资企业、全国全球新锐企业、高能级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在全国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国际通”全球创新生态服务标准化试点。招引重点项目100个,项目投资总额1000亿元以上,新增百亿级企业1家、十亿级企业10家、总部企业10家。

(三)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科技创新赋能数字龙华建设,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转移转化能力,加速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四个一”行动,健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900家,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0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支持企业牵头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设立各类研发创新平台,推动形成企业为牵引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3.9%。做大做强创新平台。牢牢把握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机遇,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培育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推动与澳门科技大学等组织机构合作事项落地,建立校企、企企联合实验室,推动更多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落地龙华。落实落细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合作协议,推动新校区加快建设。加强与周边优质创新平台、创新资源联动协作,争取河套分园落地龙华。强化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优质创新载体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科研院所+孵化器”的创新创业模式,有力承接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加快引进培育一批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强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全力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引领区。优化人才创新生态。深入实施“数字龙华”五大人才行动计划,系统优化“环深圳北站国际人才服务圈”和“环观澜湖教科文国际人才创新圈”,加快建设“英才港”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新增院士2名,各类高层次人才120人。推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实践教学基地,探索推行“双元”教育模式,试点实施“订单式”长学制人才培养路径。出台深圳北站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推进双创中心扩容提质,高水平举办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等赛事活动,着力打造“创新创业第一站”。优化创新分类评价体系,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扩大企业人才评价自主权,不断激发社会主体创新创造活力。

(四)聚焦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全生产要素最佳配置,持续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紧跟深圳综改第二批清单进展,谋划储备一批深层次改革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深圳综改试点清单。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科技创新、城市生态和空间治理等领域改革,以改革突破推动制度重构、流程再造、系统重塑。围绕数据要素开发利用、分布式能源交易结算、跨境家事审判等前沿领域深化探索,不断提升改革的原创性、引领性。建立健全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体制机制,率先探索制定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系列标准,创新发布数据流通、智慧运营、产业培育等政策体系,以改革推动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实现全面突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水平。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落实“民营经济20条”,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模式改革,推出不少于5项“免申即享”事项,强化政策到达率和兑现率。加速升级“政策AI计算器”功能,争取2024年“政策AI计算器”访问量突破45万次。依托重点园区政务分厅,搭建主动服务平台,推动政务“上门办”服务。大力推进跨域通办,新增20个跨域通办合作地区,新增1000项通办事项。建立完善基层政务公开专区地方标准,持续完善“1+N+n”制度体系,强化信息化运用,打造龙华模式全国标杆。促进对外交流合作。抢抓历史机遇,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中东、欧美、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沟通交流,吸引全球更多项目、资本、产业、人才集聚龙华,用好国际合作中心,全面提升国际交往环境和配套服务能力,不断扩大龙华朋友圈。全面深化与港澳务实紧密合作,规划建设龙华深港创意设计合作区,探索推动深港数据跨境流通试点、港大数据科学联合研究院等项目落地。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以重点片区建设牵引南北协调发展,构建南城北产互动共生的发展格局。加强与前海、河套联动发展,抢抓深中通道开通机遇,加强与中山、江门等珠江口西岸城市合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共建产业园区和“反向飞地”建设,扎实做好对口紫金、潮阳两地帮扶协作工作。落实好对口东兰、凤山、罗城三地东西部协作任务,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五)聚焦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打造智慧通达的活力中轴,塑造都市核心新风貌

坚持集约高效开发,按照龙华区“一环一轴九大道七片区”全域景观空间格局,全面推动城市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城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重点片区发展能级。北站国际商务区全面加快超核项目开发建设,打造多元复合的国际会客厅、城市生态共生共享的低碳样板。九龙山数字城全力加快推进福城南、章阁产业片区等土地整备,打造数字智造产业生态圈。龙华超级商圈加快建设龙华商业中心城市更新等项目,打造世界级未来消费体验中心。鹭湖中心城全力推动纳入市级重点开发建设区域,加快推动深圳能源-西门子能源合作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深圳北部新中心。大浪时尚小镇加快完成石凹第二工业区改造提升研究,打造世界级时尚小镇。观澜文化小镇加快推进观澜公共文化中心建设,搭建观澜文化小镇艺术作品数字展示平台,打造国际数字文化示范小镇和深圳文化地标。梅林关片区整合深化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竞赛方案,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全面提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轨道交通五期拆迁等前期工作,协调推进深汕铁路、深大城际等铁路建设。加快梅观高速市政化改造、清平高速北延工程、石清大道二期等项目建设,深华福龙立交一期工程一季度建成通车,力争龙澜大道北延段工程主体工程完工,新增道路里程不少于10公里,完成不少于5个拥堵点的治理。推进龙华茜坑水厂改扩建工程,完成5公里老旧市政供水管网改造,完成6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改造工程、35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工程。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3万户,完成318个新增“瓶改管”项目。完成9个城中村供用电安全专项整治。全面提高智慧城区建设水平。加快全域信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持续完善数字孪生底座,完成重要建筑BIM逆向建模,推动AI支撑平台与应用场景更好结合,打造全省首个全域数字孪生城区。落实“极速宽带先锋城市”行动,推进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落地“深韶新干线”和粤港澳大湾区算力云调度平台,率先实现深数韶算、深数韶训、深数韶存,加快中国高铁通信骨干网工程华南网项目建设。新建5G基站400个、多功能智能杆400根,10G-PON端口占比达到100%,实现重点场所公共无线局域网覆盖率达97%以上。

(六)聚焦绿色发展鲜明导向,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打造绿美龙华新空间

坚持以“两山”理念为引领,加快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试点建设,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龙华。全力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完善“1+1+2+N”政策体系,加快出台龙华区节能降碳行动计划,着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加快超级快充、V2G等前沿技术示范应用,推动示范建设“油电气氢+光伏”一体化综合能源补给站,率先在公共机构推进规模化光伏建设,试点并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加快建设“能源大脑”综合管理平台,强化能源统计能力建设,深入对接紫金探索“互联网+林业碳汇”等合作模式。探索成立“双碳”研究院、近零碳建筑示范试点,推动申报省级以上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力争数字能源交易平台、虚拟电厂交易平台落地龙华,争创国家级数字能源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一站一策”,高标准开展“利剑”“深圳蓝”系列行动计划,推动臭氧浓度指标持续下降,PM2.5年平均浓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全面巩固治水成效,完成管网提质增效二期工程,新建管网60公里,确保观澜河企坪断面稳定保持Ⅲ类标准、13条一级支流水质达到Ⅳ类以上,优良水体河长占比达70%。加快打造“宁静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保持在75%以上。优化完善公厕数字化运维系统,建设提升公厕7座。启动能源生态园主体施工,建成垃圾分类科普教育体验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9%以上。确保“城市管家”项目高标准高水平运行,打造一街道一环境治理和物业管理的城中村示范点,推动市容环境稳步提升。大力实施生态惠民工程。创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落实“山海连城”城市设计,深入实施绿美龙华“六大行动”,全力争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增设公园友好型服务设施,新改建公园3个、共建花园15个。实施观澜河干流、龙华河等9个碧道项目,新增环城绿道3公里、远足郊野径5公里、碧道16公里。加快打造世界级都市亲水长廊,加快观澜古墟省级水经济试点项目建设。科学开展城市绿化美化,新增海绵城市面积6.4平方公里、立体绿化2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面积450万平方米。新增种植树木1.8万株,完成低质低效林分优化260亩,森林抚育554亩。

(七)聚焦可量化的“民生七优”,强化供需精准协调匹配,厚植幸福城区新优势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锻长板,补短板,全力构建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用心用情用力用智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高品质民生幸福城。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新改扩建幼儿园10所,新增学位2970座,确保全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超19000座。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挂牌成立10个教育集团,稳步推进大学区制,高水平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AI技术赋能人才培养、师生心理健康、减负提质等教育场景,打造龙华智慧教育全景图。持续推进“雏鹰计划”,系统推进“双减”及五育并举工作。强化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全力加快区中心医院东区、区妇幼保健院、区中医院3个医疗卫生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区综合医院投入使用。开业床位5000张,新增社康机构5家,深化“10分钟社康圈”建设。加快推进4个信息化基础项目建设,全力争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医院。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国产化率,加快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装备与技术研究院(深圳)落地,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成省级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繁荣发展文体旅游事业。建成观湖文化艺术体育场馆、大浪文化艺术中心、大浪体育中心、观澜公共文化中心4个文体场馆,推动龙华区音乐艺术中心、动漫美术馆等3个文化场馆开工建设,新增文体场馆面积25万平方米。高标准举办中国围棋甲级联赛、CBA联赛、中国女排超级联赛主场赛事等品牌赛事,开展文体惠民活动1300场次以上。建设城市特色书房5家,引进文体名家工作室1间,高质量打造魅力文化城区。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络。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擦亮“龙华就业第一站”品牌,打造辐射带动全区就业市场的桥头堡。健全劳动关系源头自治机制,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城区。推动樟坑径等5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建设,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万套以上,供应0.4万套以上。深入推进城中村规模化租赁改造,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落地。推动区颐养院项目主体建设完工、原龙华街道敬老院投入使用,探索专业化托育机构建设,新增1500个托位。加快推动白龙双拥主题公园开工建设,打造“一街道一阵地”社会化拥军品牌。发布家庭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妇女儿童友好型城区。

(八)聚焦城区治理现代化,准确把握社会发展态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坚持人民至上,以防范化解区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切实提高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治理能力与实效,深入打造符合都市核心区定位的现代化治理新典范。深化法治城区建设。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打造《龙华“执”播》执法样板,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积极开展普法惠民,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持续擦亮深圳民法公园普法招牌,常态化、特色化开展普法活动。加快完善数字经济审判中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心运行机制,强化典型案例培育,全面提升司法服务保障水平。优化基层治理模式。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入推进定格化管理服务,压实“六包六联动”责任体系。持续优化“书记茶话会”“一社三会”等善治模式,推进“亲邻社区”建设,完善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开展“周四大接访”活动,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持续压降万人成讼率。强化调解前置工作督导考核,纵深推进三级平安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守住城市安全底线。深化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重拳整治黄赌毒、盗抢骗等突出违法犯罪活动。强化防范化解舆情风险能力,准确把握舆情处置时、度、效。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加强建筑工地、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持续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全面助力道路交通安全建设。妥善化解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稳妥有序防范化解涉众金融、环保邻避等各类风险。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