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规划
(2021-2035年)》政策解读
一、编制背景
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城函〔2018〕65号),决定在北京、重庆等35个城市(区)开展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重庆市主城区为试点城市之一。为促进渝北区建筑垃圾规范管理有序推进,科学指导渝北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监督管理体系,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结合渝北区实际情况,特编制《渝北区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规划(2021-2035)》。
表1-1 国家、重庆、渝北区层面相关规划依据
国家层面 | 重庆层面 | 渝北区层面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 《重庆市主城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 《重庆市渝北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 |
《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 | 《重庆市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2021—2025年)》 | 《重庆市渝北区城市管理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
《关于开展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城函〔2018〕65号) | 《重庆市中心城区建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2021-2035年)》 | |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 《重庆市“ 十四五”期间“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
二、主要指标
规划近期建筑垃圾处理技术以“中转调配+消纳填埋”为主,规划远期以“资源化利用”为主,至2035年底,渝北区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分类收集率达95%,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分类收集率达10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2%。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规划期限与《重庆市渝北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规划范围与期限保持一致,规划城镇人口115万
(一)规划范围
建筑垃圾处理设施选址范围:渝北直管区,面积约1037平方千米。
建筑垃圾收集处理范围:渝北区城市建设用地覆盖范围,至2035年,面积约为148.19平方千米。
(二)规划期限
2021-2035年。其中:近期2021-2025年;远期2026-2035年。
四、主要内容
(一)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场21-25处。由镇街及平台公司负责,每个镇街设置各1个,平台公司设置控制在4个之内,按照均衡布局的原则,规划设置21-25处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场。
(二)建筑垃圾综合分选场3-5座(装修垃圾分选场,与资源化利用场同址)。按照片区需求,主要分布在三龙(龙溪、龙塔、龙山)、空港、回兴、仙桃、前沿科技城片区。
(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3座(含装修垃圾分选功能,和建筑垃圾综合分选场同址)。
(四)装修垃圾填埋场1座。根据《主城区建筑垃圾处理专项规划》的统筹安排,渝北区行政区范围内的装修垃圾将运输至重庆市主城区装修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
(五)建筑渣土填埋场32处。规划拟布局17处建筑渣土填埋场。远景储备15处建筑垃圾填埋场。
(六)盾构渣土填埋场6处。市规划主管部门根据现状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盾构渣土无害化处理要求,预选址6处盾构渣土填埋场。
五、核心政策问答
1.为什么要制定《渝北区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规划(2021-2035年)》?
2.《渝北区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规划(2021-2035年)》的目标是什么?
3.建筑垃圾收集有什么要求?
建筑垃圾实行源头分类收集、分类堆放。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优先就地利用。其他多余建筑垃圾配备专业的建筑垃圾清运工人进行清运处理。家庭装修垃圾应统一堆放至小区装修垃圾收集点,采用预约上门方式收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危险废物、工业垃圾以及生活垃圾混入建筑垃圾,不得随意倾倒、堆放、填埋建筑垃圾。
4.建筑垃圾处理流程是什么样的?
建筑垃圾规划采用“源头减量→分类收集→运输→分拣→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填埋”的建筑垃圾处理流程。
工程渣土及工程泥浆以场地内部平衡为主,页岩、石料可利用部分进入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厂,多余部分结合城市公园绿化项目地形改造和生态修复项目进行消纳,剩余未利用部分,进入建筑渣土填埋场进行填埋,在填埋场封场后进行复垦、复绿等生态修复。
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进行源头分拣,装修垃圾进入分选场。经分拣后,金属、木材等进入回收再利用渠道;混凝土块、砖块、碎石等进入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厂,生产可重新利用于城市建设中的混凝土骨料、路基材料、制砖材料等;余下少量不可利用的,进入装修垃圾填埋场。
5.如何保障《渝北区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规划(2021-2035年)》落地见效?
答:一是法律保障。根据建筑垃圾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各类相关规章制度。二是经济保障。多方面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渣土填埋场和资源化利用厂由市场化运营建设。三是制度保障。区级层面统筹,实行属地化自主管理制度;健全各项对内、对外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和监督,保障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四是技术保障。积极推进建筑垃圾标准体系落地,促进建筑垃圾的处理、运输、利用等过程实现规范化、标准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