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社会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5组小组讨论。多位专家认为,2030年前后,中国将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届时,全国大规模减排成为可能,中国能源结构也将发生转折性变化。
汽油燃料汽车将逐渐淘汰
中欧社会论坛北京小组讨论的主题分别为:艺术家的责任和角色、妇女的责任和角色、青年组织发展和基层青年工作、青年面对能源和气候变化的挑战、社会工作者的教育。
国家发改委能源系统研究室主任姜克隽在小组讨论上说,到2030年,中国G D P将超过美国,在可能的汇率条件下,G D P总量有可能与美国加日本的总量相当,届时低碳经济可能成为中国的经济增长点,包括当前重点发展的风电技术,以及一些纯电力或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国政府专家组成员、谈判代表团代表邹骥也在会上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大规模使用低碳科技,大规模减排到时也将实现。他说,一些目前还在实验阶段的技术,从实验室逐渐过渡到工业、商业上大规模地使用,在中国大概要花20年时间。
姜克隽说,到2030年时,中国能源结构也将发生转折性变化,我国将逐渐淘汰全部汽油燃料汽车。
地方机构缺失成为瓶颈
邹骥对记者表示,中国目前的科技水平尚落后,在未来的全球低碳经济中,中国将占据重要位置的最基本原因是拥有巨大的市场。
他同时指出,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机构设置仅仅局限于中央机构。2007年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牵头并担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国家发改委下面专门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气候变化司。但地方的政府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气候变化、能源的监测、执法的力量很弱。他认为这是很急迫的事情,这将成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瓶颈。建议各地方政府要尽快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机构。
邹骥说,目前中国的技术水平落后,建议中国先利用市场优势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来学习,最终提高自己的研发、设计、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