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环境治理 » 场地修复 » 正文

暴雨“大考” 海绵城市:我不怕

日期:2016-07-0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潘旭涛 王玉杰 陶一菁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16
07/08
09:0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城市排水 生态建设

近期,全国多地遭遇暴雨袭击,很多城市排水不畅开启了“看海模式”。谁来拯救城市内涝?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江西、山东等10余省份召开会议或紧急发文,将希望寄托于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能否担此重任?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确定了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如今一年期满,在此次暴雨“大考”中,这些海绵城市表现如何?

海绵

海绵城市

暴雨少积水,小雨不湿鞋

6月15日凌晨,江西萍乡市区暴雨倾盆,持续数小时。但在萍乡金螺峰公园,路面却不见任何积水。暴雨过后,萍乡市区其他几个经过海绵城市标准改造的地段,雨水也很快排完,没有发生内涝。

“以前广场上铺的是石材地砖,下雨积水,路没法走。现在雨停之后马上就可以出来活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真的很给力。”市民刘先生说。

“所谓海绵城市,即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这样向本报描述海绵城市。

萍乡正是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其他的试点城市表现如何?

5月6日早晨,叫醒四川遂宁人的不是闹钟,而是闪电、狂风和大雨。据气象部门统计,当日8时至14时,遂宁最大降雨量达到了104.8毫米。但在遂宁的育才东路,整条街道没有任何积水。

在育才东路居住了20余年的老住户陈爽回忆说:“从前下大雨,整个街道上都是水,齐腰深,有的车子被淹了一半。” 那么,今年雨水去哪儿了呢?

玄机就在于透水砖和雨水口。原来,路面更换成了天机砂透水砖后,雨水很快被吸附,然后直接渗透到地下。同时,整条育才东路上设有30多个雨水口,雨水由此排入路面下的雨水仓,再进入庞大的雨水管网,巨量的雨水被如此一次次地分流,从而避免了内涝的发生。

[pagebreak]

“一些原来的内涝区经过海绵城市改造后,已呈现‘暴雨少积水,小雨不湿鞋,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效果。”遂宁市城建局相关人员介绍说。

据了解,在今年的暴雨“大考”中,浙江嘉兴、广西南宁、吉林白城等地部分区域,海绵城市的效果得到了显现。

每逢大暴雨,被寄予厚望

与海绵城市“不湿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很多城市是一场暴雨一片“海”。如何尽快结束“看海模式”?

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江西、山东等10余省份召开会议或紧急发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有超过20个省(区、市)发布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启动了数千个项目。

在中央层面,海绵城市建设也在稳步推进。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了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今年4月,三部委又公布了第二批14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据了解,第一批试点以二、三线城市为主;第二批试点加入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对这些试点城市,中央财政将连续三年给予专项资金补助,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事实上,除了中央确定的30个试点城市外,各省份也划定了省级试点城市,试点申报竞争相当激烈。

“由于过去的城市规划不成熟,导致许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容易出现内涝现象。”李俊奇说,“现在进行的海绵城市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还历史的‘旧账’。”

建设难度大,非一蹴而就

“海绵城市建设正成为一股热潮。但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热潮背后,同样需要冷静思考。”李俊奇说。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周玉文向本报表示,一些发达国家的海绵城市,是在有良好地下排水网道基础上的“锦上添花”。比如德国,地下管网系统发达,其雨水利用和城市绿地建设技术相当成熟;再比如瑞士,日常生活污水和雨水通过不同的管道进行处理,下水口密布,排水管道设置合理。

周玉文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一些城市早期规划不够完善,前期基础管网建设薄弱,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难度较大。那么,立足于我国国情,该如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绿色’和‘灰色’结合。‘绿色’就是原有的自然条件,‘灰色’即人为的工程措施。”周玉文以河南鹤壁的新城区建设为例,说明如何“绿灰结合”。

他说,鹤壁新区选址在有一定坡度的地形上,利于排水;并且充分利用旧有的农田灌溉沟渠,对其进行扩容,再加以适当的“海绵工程”,有效地缓解了新城区的排水压力。“现在鹤壁新城区公园、道路能‘喝水’,暴雨天气无内涝。”周玉文说。

此外,周玉文还强调,海绵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以武汉为例,周玉文说,武汉是全国河道、湖泊较多的城市,因此要考虑对湖水的保护。“为保证湖水的水质,雨水不允许随便向湖中排放,雨水的出流条件就受到了限制。因此,武汉需要建设深层地下排水设施,以解决雨水蓄存问题。”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前期必须做好充足准备。在建设之前应该先对当地的环境、人文、气候、历史等进行深入考察。如果做不到因地制宜,最后很难成功不说,很可能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周玉文说。

还需要指出的是,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周玉文认为,如果没有一个统筹机构,各部门从各自利益考虑,意见难以统一,自然也就很难联动起来。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