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固废处理 » 危废处置 » 正文

一石激起千层浪,论千亿危废市场的蓝海、红海与沙漠之花

日期:2017-07-04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程云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17
07/04
09:5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危废市场 危险废弃物 危废处置

2015年年底,两高司法解释出台,明文规定“非法倾倒3吨以上的危险废弃物,即可认定环境污染罪”,大招已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国危废处置市场空间急剧放大,据官方数据估算,2015年我国工业危废产生量为4220万吨,未来5年若以15%的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危废产生量高达8000万—1亿吨,处置均价若以每吨2200元估算,未来三年危废处理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000亿。

“其实从年初到现在,危废行业的热度只增不减,是环保领域少有的大蓝海市场,吸引了各路玩家纷纷入驻,大型的央企、国企、各路资本闻风而动跑马圈地,行业乱象滋生,人才抢夺激烈。”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立章在6月24日举办的2017固废热点系列论坛--首届危废论坛上发问:这个行业为什么忽然这么受青睐?深耕行业已久“老兵”,如何看待行业由低迷到景气再到繁华?或者就像 E20环境平台国际发展部负责人潘功所言,现如今我国危废行业正徜徉在一片蓝海之上,由繁荣的蓝海走向低迷调整的红海,最终绽放“沙漠之花”,专家、企业家、资本方三方如何履行各自的职责迎接“沙漠之花”的盛开,创造共赢的产业生态圈?

有请对话嘉宾登场:首创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创环境)副总裁徐进军、嘉兴泽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泽明环境)总经理王亚超、新宇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以下简称新宇环保)刘玉杰、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世行国际金融公司)顾问陈明信、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上海总部总经理(以下简称中国外贸信托)肖健。

 


 

2017固废热点系列论坛--首届危废论坛,“共营危废产业生态圈”对话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王立章、徐进军、王亚超、刘玉杰、陈明信、肖健)

正值“市场空白期”

供需错配抬高危废处置价格

 


 

首创环境副总裁徐进军

“从需求侧角度来讲,首先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要求日益在提高,环保监管也越来越严,两高司法解释出台更是一把利剑,直插非法处置、非法倾倒的心脏,监管趋严催生危废巨大需求。”首创环境副总裁徐进军认为,再谈供给侧,现有的危废处理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现有的危废许可证、资质审批不足于覆盖危废产生量,缺口大;

(2)新建项目审批复杂、落地周期长,不能及时满足危废快速增长的强烈需求;

(3)整体处理能力与产生量错配明显,目前全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数量集中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而山东、内蒙古、河南、湖南等重要的危废排放地区处理能力不足。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错配,供不应求直接抬高危废处置价格,高利润导致行业呈现出“万马奔腾”景象,蓝海频现。

“十年前,70%危废处置中心融资由我们提供,25危废处置中心项目,约20家是我们做的,项目开工之后收不上来废物,根本就吃不饱。”泽明环境总经理王亚超指出,从2008年到现在,看到危废行业起起落落,但总体上是往一个整合的方向和更好的趋势上发展,蓝海已经到来。

 


 

泽明环境总经理王亚超

虽然跨界而来的参与者众多,倒不觉得危废行业立马会成为一个红海,王亚超解释,与传统供水、一般垃圾焚烧不同,危废处理门槛较高,存在资质、技术和管理运营壁垒。一般而言,危废处置项目从设计到审批再到运营需要3-5年左右时间,投资回收周期长,短时间新建项目难以落地达标,还有5年的市场“空白期”,市场空白期内,我们采取的核心策略“农村包围城市”,比如像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许多重污染的化工产业往外搬迁,我们抓紧机会,围绕产业新城、产业全区提前布局。

什么时候会走向红海?会不会像市政污水处理行业一般,市场饱和引发恶性竞争?新宇环保执行董事刘玉杰坦白称,我觉得该发生一定会发生,该出现的一定会出现,因为各自来的目的不同,参与的心态也大相近庭。

 


 

新宇环保执行董事刘玉杰

资本来了,野蛮人也来了!

资本眼中的“产业”,产业眼中的“资本”

除了主营业务为危废处置的东江环保外,目前至少已有15家上市公司先后跨界布局该领域。其中,雪浪环境和东方园林通过外延并购快速扩张,其危废板块已经开始贡献业绩;前不久6月6日,碧水源以7500万元现金收购冀环公司100%股权及定州京城环保100%股权,首次涉足危废。高能环境、瀚蓝环境、巴安水务、金圆股份、康达环保等公司,也纷纷进入危废行业。大型国企、央企带着资本来了,“野蛮人”也来了!

 


 

中国外贸信托上海总部总经理肖健

为什么资本如此青睐环保产业或者危废领域?中国外贸信托上海总部总经理肖健认为:

(1)从政策角度看,监管层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脱虚向实”,证监会曾多次下发文件支持资产证卷化、用PPP方式壮大我国实体经济,产融结合,共生发展,是大势所趋。

(2)从产业角度看,环保产业市场空间巨大,现有的投资额占GDP比重较低,与美国及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我国环境治理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峻,环保产业景气度有望持续升级;

(3)就细分领域危废而言,我国仍有大量的危废去向不明,游离在监管之外,大量的危险废弃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置,处置缺口较大,供不应求,直接推高危废处置行业的价格;

(4)环保监管将释放更多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激活了环保产业活力,并购、重组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故事和想象空间。

肖健进一步强调,作为金融机构来说,中国外贸信托进入环保产业也是有我们自身的基因,公司所属的中化集团主业和环保业务有很强的相关性,外贸信托将立足于跟业内优秀企业协同发展,通过资本纽带以及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建立长期可持续的合作关系,主要服务环保实体经济,将“服务对象”做大做强。

“众多资本涌入危废行业,也并非坏事,起码解决资金问题,但是我希望,在座各位,从事这个行业要有责任感,其实废物处理的好与坏,对整个产业影响非常大,受损最终是我们!”王亚超呼吁,最近在看一本书,形容危废这个领域比较恰当,走正确的道路,把道路走正确,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不要为了竞争而竞争,履行社会责任心将我国危废处置行业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作为危废处理的老兵之一,新宇环保执行董事刘玉杰,颇为感触,她坦白称,2002年非典爆发,全民上下非常关注医疗废物处理,建工程建项目一哄而上,第一波“淘金者”赚的“盘体满钵”,盛宴之后却是一遍“狼藉”,很多项目不能运作。我由衷地希望,虽然环境整治、危废处理不能等、等不起,在这一波市场回暖期,对于这样一个“高壁垒、有技术门槛”的危废处置行业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资本方不要心急,尤其是跨界而来的资本,它们应该熟知产业,优秀金融资本应与产业领袖结合,是推动小而散的危废行业的有效路径。资本要赢不要仅仅依靠对赌,而要充分认识行业,找到对自己合适的合伙人企业家,一起去面对挑战,共同成长。

第二,业内、业外人士要宽容,不要相互挤压,低价恶性竞争,中国那么大的经济体,危废行业千亿的市场空间,应该要允许不同技术、不同处置方式的20-30家龙头企业存在。大家要有共同的心胸,维护这个行业稳定、健康发展,不要打的一塌糊涂,最终将行业做死;

第三,要有社会责任感,我比较认同王亚超王总的说法,我们这个行业要有社会责任心,不能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做一堆烂尾工程,最后受害不仅是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的碧水蓝天和老百姓。

 


 

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顾问陈明信

“资本来了,央企和国企来了,大家不要怕,我认为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才会孕育好的产业。” 陈明信指出,现阶段打造由政府、专家、产业界、资本、企业参与的健康、共生共赢的危废产业生态圈,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层面要有统一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详细排查全国各地区危废产量和处置能力,有条不紊指导产业投资,优化产业布局,避免“一哄而上”导致产业过剩。

第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会上众多嘉宾反应,危废行业标准缺失,危废与一般废弃物无清晰的界定。比如重金属的提取,加工完以后,大部分认为还是危废,是不是国家层面上有更明确的规范,危废国标出台滞后,企业自行制定的标准又不被认可。

第三,业内要自律,合作永远大于竞争。

综合上述演讲嘉宾,主持人王立章总结称,不管细分领域危废也好,还是整个环保产业。细细研究其发展模式大同小异。首先,政府不是万能,没有政府是万万不能的,危废不同于其他行业,政府在规划设计、项目审批乃至许可证审查环节时,发挥重要角色;其次,钱是万能,但环保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PPP大浪下,产融结合已成为大势所趋;最后,充分利用技术、人才、资本、运营管理等要素,转危为机,共建健康、共赢的产融生态圈绽放危废领域的“沙漠之花”。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