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废盐”当资源 固废处置闯出新路子
——安徽华星化工推进固废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通过技术创新,现在企业拥有日处理36吨废盐的处置能力,不仅实现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更提前一个月完成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任务。”8月21日,在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精制盐车间,公司总经理助理任文祥说道。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作为一家化工企业,华星化工把废盐当资源,通过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实现了变废为宝,闯出了一条固废处置的新路子。
废盐资源化利用
提前1个月完成整改任务
在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氯碱分公司深处,有一座不起眼的白色厂房。8月21日下午,工人们正在机器轰鸣声中穿梭,忙碌而有序。出料口前,工人任翠付始终盯着出盐进度,一袋又一袋重约700公斤的精制盐被运送储存。
“一天下来,我们能处理36吨废盐。”站在出料口前,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道祥介绍,公司杀虫单原药生产日产生副产盐约11吨,这套
废盐资源化精制装置日处理能力为36吨,完全能够消化处理公司产生的废盐。自今年试生产以来,这个车间24小时不间断运作,几个月下来,已经处置了5000多吨工业废盐。
记者在厂房里看到,整个处理流程基本借助于现代机器设备,操作工人只有寥寥数人,废盐处置的自动化水平非常高。而在厂房一侧,则整齐地堆放着一袋袋精制后的盐。“目前已有2200多吨精制后的盐作为原材料进行二次利用。”任文祥介绍,废盐精制后,通过渗比配伍,可再次作为原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同时他们还在环保部门的见证下,邀请国内权威机构对精制后的盐进行危险特性鉴别,结论为不属危险废物,因此这些精制盐还可作为产品向外出售,实现资源化利用。
实际上,在今年“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中,华星化工因“厂内存有近万吨氯化钠副产盐(废盐)”被列入长江安徽段“23+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清单,要求在2019年8月底前完成整改工作。
为此,华星化工在市、县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市、县两级环保、经信等部门和安徽省精细化工基地的帮助指导下,举全公司之力,积极整改,攻坚克难,通过无害化处理方式向资质危废处置单位转移8300多吨废盐,精制处理5400多吨废盐,总计处理废盐13800吨,原库存的废盐于7月底全部处理完结,提前1个月完成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任务。
一次投入3000多万
用技术创新驱动废盐资源化
据介绍,目前国内废盐处理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为数不多的危废处置企业处理能力也远远满足不了化工企业的需求。从2017年开始,华星化工就开始摸索尝试,期望在废盐处置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废盐的资源化利用,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2018年起,为加快研发进度,华星化工先后投入800多万元进行专项研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颜泽彬亲自带领环保科研团队拜访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天津大学、浙江龙盛集团、杜邦公司等单位,共同探讨废盐治理攻关方案,并集各家科研单位研发之长,在经过上千批次实验后,最终研发出废盐两次氧化精制处理专利技术。“其中的辛酸也就自己清楚,不过付出总有收获,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更是意义深远。”任文祥说,该项目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废盐二次精制中试装置,年处理废盐能力达到近万吨,实现了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
任文祥还粗算了一笔账,如果向资质危废处置单位转移废盐,每吨的成本在5500元左右,而现在企业自行处置的成本仅在1000元左右,仅上半年处置废盐就为企业减少支出两三千万元,今后通过对外销售还可为企业赢得更多利润,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现在不仅解决了危险废物潜在的环境风险,还能产生效益,一举多得。”
专家表示,这项技术的研发使用,不仅使得华星化工每年产生的数千吨废盐不再是威胁环境安全的危险废物,还实现了变废为宝;在解决华星化工自身废盐处理问题的同时,也值得在全国农化企业废盐处置上进行推广。
全方位发力
把绿色发展融入“企业血液”
“现在环境比以前那是好多了,基本没味道。”在华星化工工作十多年的工人汤兰友告诉记者,以前企业环境较差,不仅车间厂房里异味难闻,而且栽种的树木也常枯萎死亡,这几年情况明显好转。
过去,通过马和汽渡前往和县的司机都有这样的经历,经过华星化工门前时,常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异味,让人很不舒服。可是这两年,这种刺鼻的味道越来越小,现在几乎闻不到了。
近年来,华星化工在生态环保上全方位发力,把绿色发展融入“企业血液”:投资8900多万元用于废水处理技术升级改造和运营,污水日排放量由1.1万吨减少至0.36万吨,并通过多项措施,使废水经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投入7869万元先后完成锅炉烟气、原药生产装置挥发性有机废气以及污水厂废气治理等多项升级改造,目前,公司整个厂区废气治理效果显著,车间、厂界基本无气味,废气实现达标排放……
不仅如此,华星化工还根据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的要求,确定开展8项行动,采取24条具体措施。通过逐渐淘汰污染重的原药产品,实施绿色化、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生态系统健康、环境质量优良、资源利用高效的绿色发展企业,全面打造农化标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