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节能 » 工业节能 » 正文

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节能的技术措施有哪些?

日期:2023-08-11    来源:成都菱重高投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3
08/11
19:1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建筑节能 节能减排 节能技术

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被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最初是为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01什么是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增大室内外能量交换热阻,以减少供热系统、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因大量热消耗而产生的能耗。

02建筑节能技术措施

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墙体采用岩棉、玻璃棉、聚苯乙烯塑料、聚胺酯泡沫塑料及聚乙烯塑料等新型高效保温绝热材料以及复合墙体,降低外墙传热系数。

采取增加窗玻璃层数、窗上加贴透明聚酯膜、加装门窗密封条、使用低辐射玻璃(low-E玻璃)、封装玻璃和绝热性能好的塑料窗等措施,改善门窗绝热性能,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热传导。

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保温屋面、架空型保温屋面、浮石沙保温屋面和倒置型保温屋面等节能屋面。在南方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屋面的采用屋面遮阳隔热技术。

采用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通风、遮阳、自然采光等建筑围护结构优化集成节能技术。例如,双层幕墙技术是中间带有可调遮阳板、且可通风的方式,夏季可有效遮阳和通风排热,冬季又可使太阳光透过,减少采暖负荷。

能源系统节能控制技术

采暖空调系统的控制技术是对既有热网系统和楼宇能源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实现优化运行节能控制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三种方式:VWV(变水量)、VAV(变风量)和VRV(变容量),其关键技术是基于供热、空调系统中“冷(热)源-输配系统-末端设备”各环节物理特性的控制。

热泵技术

热泵技术是利用低温低位热能资源,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高位电能输入,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主要有空气源热泵技术和水(地)源热泵技术。可向建筑物供暖、供冷,有效降低建筑物供暖和供冷能耗,同时降低区域环境污染。

采暖末端装置可调技术

主要包括末端热量可调及热量计量装置,连接每组暖气片的恒温阀,相应的热网控制调节技术以及变频泵的应用等。可实现30%-50%的节能效果,同时避免采暖末端的冷热不均问题。

新风处理及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技术

新风负荷一般占建筑物总负荷约30%-40%.变新风量所需的供冷量比固定的最小新风量所需的供冷量少20%左右。新风量如果能够从最小新风量到全新风变化,在春秋季可节约近60%的能耗。通过全热式换热器将空调房间排风与新风进行热、湿交换,利用空调房间排风的降温除湿,可实现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

独立除湿空调节电技术

中央空调消耗的能量中,40%-50%用来除湿。冷冻水供水温度提高1℃,效率可提高3%左右。采用除湿独立方式,同时结合空调余热回收,中央空调电耗可降低30%以上。我国已开发成功溶液式独立除湿空调方式的关键技术,以低温热源为动力高效除湿。

各种辐射型采暖空调末端装置节能技术

地板辐射、天花板辐射、垂直板辐射是辐射型采暖的主要方式。可避免吹风感,同时可使用高温冷源和低温热源,大大提高热泵的效率。在有低温废热、地下水等低品位可再生冷热源时,这种末端方式可直接使用这些冷热源,省去常规冷热源。

建筑热电冷联产技术

在热电联产基础上增加制冷设备,形成热电冷联产系统。制冷设备主要是吸收式制冷机,其制冷所用热量由热电联产系统供热量提供。与直接使用天然气锅炉供热、天然气直燃机制冷、发电厂供电相比,上述方式可降低一次能源消耗量10%-30%,同时还减少了输电过程的线路损耗。

相变储能技术

相变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高、相变温度接近于一恒定温度等优点,可提供很高的蓄热、蓄冷容量,并且系统容易控制,可有效解决能量供给与需求时间上的不匹配问题。例如,在采暖空调系统中应用相变储能技术,是实现电网的“削峰填谷”的重要途径;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应用相变贮能技术,可以降低房间空调负荷。

光伏一体化建筑

光伏一体化建筑是太阳能利用的发展趋势。利用太阳能为建筑物提供生活热水、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同时可以结合光伏电池技术为建筑物供电。

采用节能产品

购买和使用符合国家能效标准要求的高效节能空调、冰箱、照明器具、风机、水泵等,降低建筑物能耗。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