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崇川区,自古有“崇川福地”美誉,拥有长江岸线22.5公里,五山(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与长江在这里相会,山水交融组成美丽风景。这里被称为“江海平原上难得的野生生物基因库”。2021年,崇川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交出一份生态文明建设“高分答卷”。
南通市崇川区通过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黑臭水体整治、透景增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美”的元素融入每一寸土地,让百姓畅享碧水蓝天,探索形成了“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实现资源升值溢价”“都市绿色生态圈激发经济活力”等“两山”转化模式,走出了“城市客厅”的“两山”转化有效路径。
“城市双修”带来崇川“沧桑巨变”
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崇川区深入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路径,在保存现有建筑、道路基础上,对旧城区逐步实施“有机更新”,加大资金投入打造公园绿化、河道生态岸线等都市特色的生态产品。现有城市绿地近22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全省第一,112个老旧小区、650万平方米完成改造,人居环境舒适度、城市环境质量指数均居全国前列。
实施城市修补,投入5亿元组织老旧小区改造,中远小区、易家桥新村等老旧小区完成美丽嬗变;在保存现有建筑、道路等城市肌理基础上,融合“公园城市”和“生态留白”的建设理念,打造环濠河绿色生态经济圈和“两河两岸”第二生态圈景观带双重都市生态圈……
”天蓝水碧,绿影婆娑,到滨江公园走一走,看看江上船只往来、落日余晖,是很多南通人生活的一部分。今天的五山滨江片区,是南通最引以为傲的“城市封面”之一:江面宽阔、烟波浩渺;风光如画,钟灵毓秀。五山临江而立、葱茏叠翠,江海风貌鲜明。
回首过去,曾经的五山,工业企业遍布,沿岸线“锈迹斑斑”。2016年起,南通统筹推进五山滨江片区的生态修复保护工作,关停并搬迁“散乱污”企业203家,拆除违建6.5万平方米,修复岸线12公里,新增超过6平方公里森林绿地,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持续不断的生态修复,换回了今日的鸟飞鱼跃、山水如画。
一个又一个的重点片区,依托良好生态环境释放城市价值和绿色效益。濠河边的南大街片区丁古角商业步行街成为全省首批高品位试点街区,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速推进,任港湾五龙汇片区“生态花岛”等成为网红打卡点,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唐闸)拓展项目、通吕运河绿廊特色风貌区项目……无不彰显了生态资源正转化为生态资产、生态环境优势正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
真抓实干换来崇川“容光焕发”
崇川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担当尽责、真抓实干,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为了抬头可见的蓝天白云。崇川区通过重抓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VOCs和NOx协同减排,瞄准臭氧污染短板问题,2022年全区PM2.5平均浓度2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3.3%,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有力支撑南通空气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为了每一条河流碧波荡漾,“十三五”期间,崇川区投入10亿元,组织开展136条(段)河道整治工程。以高质量推进排水管网建设养护为重点,扎实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333专项行动”,弥补10个管网空白区,打通44条断头河,100多处坝头坝梗销声匿迹。如今,一条条河流正变成风景线,“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为了每一块土地质量不断改善,崇川区在农业领域充分挖掘绿水青山中的“生态产业附加值”,年均产值2亿元的万亩农田转换为具有经济动力的国家级农旅目的地,都市农业公园实现了农业文化继承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聚焦农村环境全域提升,拆除养殖场(户)189户,全面完成畜禽污染源整治,率先创成了城市畜禽禁养区。工业领域深化土壤污染防治,落实危废全周期、全流程管理,在南通市率先启动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试点地块采样调查,重点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
持续发力擦亮生态美丽崇川“金字招牌”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是抢抓转型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必然要求。
2022年,崇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6.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5亿元,均居南通市第一,综合实力在2022全国百强区排名第36位、全省第6位。
接下来崇川区将继续拓展和践行“两山”理念的有效路径,顺势而为,再接再厉,全力打造人民群众可观可感的高品质生态环境,让“崇川福地”之美誉更加闪耀。